昔年江上别,初入乱离中。
我住匡山北,君之少室东。
信来经险道,诗半忆皇风。
何事犹高卧,岩边梦未通。
当年在江畔与你分别时,正值乱世初起。 我居住在匡山之北,而你隐居在少室山东。 你的书信需历经险道才能送达,诗中多半在追忆盛世之风。 为何你仍高卧山林?岩边的梦境我至今未能读懂。
1. 地理意象:匡山(庐山)代表南方隐逸文化,少室山(嵩山)象征北方儒学传统 2. 诗眼:"梦未通"三字,既指书信难达,又暗喻对友人选择的困惑 3. 时代特征:唐末"干戈满地"的现状与"忆皇风"的怀旧形成张力 4. 李咸用诗风:属"苦吟派",此诗却突破雕琢,显自然真率
首联以"昔年"拉开时间纵深,"乱离"奠定全诗基调。 颔联用工整的方位对仗,构建出"南北隔绝"的象征空间。 颈联转折:书信的"险道"与诗歌的"皇风"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强烈反差。 尾联设问收束,"高卧"既含对友人隐逸的敬意,又暗藏对其逃避现实的不解, 这种矛盾心理正是唐末文人典型心态的投射。
全诗以空间对照展开:匡山与少室、北与东的方位对应,构建出乱世中两位隐者的地理镜像。 "信来经险道"以物质空间的阻隔,隐喻精神层面对盛唐文化的坚守; 尾联"岩边梦未通"采用通感手法,将隐士超脱尘俗的精神境界具象化, 与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异曲同工,体现晚唐诗风中的沉郁特质。
此诗作于唐末藩镇割据时期,李咸用因战乱漂泊,与嵩山隐士友人失去联系。 诗中"乱离"暗指黄巢起义(875-884年)前后的社会动荡, "忆皇风"反映文人对盛唐的追忆,末联质问友人高卧不出的态度,隐含对时局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