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赠陈望尧
赠陈望尧
李咸用 〔唐朝〕
若说精通事艺长,词人争及孝廉郎。
秋萤短焰难盈案,邻烛馀光不满行。
鹄箭亲疏虽异的,桂花高下一般香。
明时公道还堪信,莫遣锥锋久在囊。
写花
写人
不满
桂花
古诗译文
若说精通技艺与才华,词人们谁能比得上这位孝廉郎。
秋夜萤火虫的微光难以照亮书案,邻家的烛火余光也不足以映亮诗行。
鹄箭的远近虽有差异,但桂花的香气无论高低都一样芬芳。
清明时代的公道仍值得信赖,莫让才华如锥锋长久埋没在囊中。
展开
知识点
1. 孝廉: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唐代虽无此制,但诗中借指品德与才华并重者。 2. 锥锋囊中:典出《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自荐时以“锥处囊中,其末立见”比喻才华终将显露。 3. 鹄箭:古代箭靶中心称“鹄”,引申为才能高低的标尺。 4. 桂花:象征高洁品格,唐代科举及第称“折桂”,此处双关才华与德行的普世价值。 5.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但实际选拔中常受门第、权贵影响,诗中“明时公道”暗含对公平的期待。
展开
古诗注解
孝廉郎
: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此处借指德才兼备之人。
秋萤短焰
:比喻微弱的才华或光芒,难以照亮他人。
鹄箭
:古代射箭用的箭靶,此处比喻才能的高低。
桂花高下一般香
:暗喻无论地位高低,真正的才华与品德终会显露。
锥锋久在囊
:典出《史记》,比喻才华被埋没。
展开
讲解
此诗核心在于“才德”与“机遇”的辩证关系。前两联通过“萤火”“烛光”的意象群,暗示个体才华的局限性;后两联转而以自然意象(桂花香)和历史典故(锥锋囊中)强调才德的永恒价值。诗人巧妙将个人赠友之情升华为对时代公平的思考,尾联“明时公道还堪信”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亦是对科举制度的委婉批判,体现了唐代文人“诗言志”的传统。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首联以“词人”衬托“孝廉郎”的卓越;颔联用“秋萤”“邻烛”隐喻才华的微弱与局限;颈联以“鹄箭”“桂花”揭示才能与品德的本质;尾联直抒胸臆,呼吁社会公道。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既有对友人的赞誉,又暗含对现实的批判,展现了唐代文人既追求功名又坚守道义的精神世界。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李咸用赠予友人陈望尧之作。唐代科举制度兴盛,文人多以诗赋才华求仕进,但现实中仍有怀才不遇者。诗中通过对比萤火与烛光、鹄箭与桂花,既赞颂友人才德,亦暗讽时局中不公现象,同时鼓励友人坚信“明时公道”,莫让才华埋没。
展开
作者信息
李咸用,唐,生卒年不详。族望陇西(今甘肃临洮)。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〇《殷文圭》附。咸用工诗,尤擅乐府、律诗。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为善写“征人凄苦之情”,有“国风之遗音,江左之异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则诋为“气格卑下”(《唐才子传》)。与修睦、来鹏等有交谊,时有唱酬。作诗颇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披沙集》6卷。《全唐诗》存诗3卷。
古诗数量:
175
名句数量:
601
作者其他古诗
1
绯桃花歌
1万阅读
2
升天行
1万阅读
3
寄修睦上人
1万阅读
4
富贵曲
1万阅读
5
大雪歌
1万阅读
6
远公亭牡丹
1万阅读
7
庐山
1万阅读
8
送谭孝廉赴举
1万阅读
9
春日题陈正字林亭
1万阅读
10
寓意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