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落生涯在水乡,只思归去泛沧浪。
秋风萤影随高柳,夜雨蛩声上短墙。
百岁易为成荏苒,丹霄谁肯借梯航。
若教名路无知己,匹马尘中是自忙。
漂泊生涯困守水乡,只盼归隐泛舟沧浪。 秋风中萤火掠过柳梢,夜雨里蟋蟀鸣声爬上短墙。 百年光阴易逝如荏苒,谁肯借我天梯直上九霄? 若这功名路上再无知己,尘世独行不过是徒劳奔忙。
1. 对仗手法:颔联"秋风"对"夜雨","高柳"对"短墙",工整中见变化 2. 意象组合:萤火、蟋蟀等传统秋意象的叠加运用 3. 情感结构:由景生情到议理抒怀的递进式抒情 4. 时代特征:反映唐末士人"仕隐两难"的普遍心态
此诗讲解需把握三个维度: 1. 意象解码:"短墙"暗示旅馆简陋,"尘中"暗喻乱世 2. 情感脉络:从"思归"到"自忙"的层层转折 3. 历史语境:结合唐末藩镇割据、科举壅滞的社会背景 重点赏析"丹霄谁肯借梯航"的反问句式,其中"肯"字既含期盼又带愤懑,折射出寒门士子的集体焦虑。
全诗以"牢落"起笔奠定孤寂基调,颔联"萤影""蛩声"以动衬静,工笔勾勒秋夜旅馆的萧瑟。颈联"百岁""丹霄"形成时空对仗,凸显人生短暂与抱负难伸的矛盾。尾联"匹马尘中"的意象极具冲击力,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尘埃相联系。诗人善用典故而不露痕迹,如"沧浪"暗含屈子之志,"梯航"化用《诗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在清冷意境中蕴含深沉的生命思考。
此诗作于李咸用晚年漫游江南时期。诗人身处唐末乱世,科举屡试不第,长期漂泊羁旅。诗中"水乡"当指江浙一带,通过秋夕旅馆中的所见所闻,抒发对功名无望的苦闷与归隐之思,反映晚唐寒士典型的精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