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草虫
草虫
李咸用 〔唐朝〕
如缲如织暮eV々,应节催年使我愁。
行客语停孤店月,高人梦断一床秋。
风低藓径疑偏急,雨咽槐亭得暂休。
须付画堂兰烛畔,歌怀醉耳两悠悠。
写雨
写风
写人
古诗译文
暮色中草虫的鸣叫声如同缫丝织布般绵密不绝,它们顺应时节鸣叫,仿佛在催促着岁月的流逝,使我心生愁绪。
旅途中的行人停下话语,在孤店月色中凝听;高士的清梦被惊醒,只留下满床秋意。
风吹过低矮的苔藓小径,声音急促得让人怀疑风势更猛;秋雨笼罩着槐亭,使得虫鸣得以暂时停歇。
这秋虫的鸣声本该出现在华美厅堂的兰烛旁,与歌声和醉意相伴,共同营造出一种悠远闲适的意境。
展开
知识点
古诗中的草虫意象通常指秋季鸣叫的昆虫,如蟋蟀(促织),其鸣声常与秋意、思乡、光阴流逝相关联。李咸用是晚唐诗人,诗风接近贾岛、李洞,追求奇僻意境。诗中“应节催年”体现了中国古代物候观念,即自然现象对应着季节和时间的推移。“画堂兰烛”是唐代富贵人家生活场景的典型描写。诗歌中间两联为标准的律诗对仗句式。
展开
古诗注解
草虫
:指秋虫,如蟋蟀等。
如缲如织
:缲,同“缫”,抽茧出丝;织,纺织。形容虫鸣声绵密不断,如丝织般细碎。
暮eV々
:诗中应为“暮啾啾”,形容黄昏时虫鸣声。eV可能为字符转码错误。
应节催年
:顺应节气(此处指秋季)而鸣叫,仿佛在催促一年将尽。
行客
:旅途中的行人。
高人
:超脱世俗的高士或隐者。
风低藓径
:风吹过生满苔藓的低矮小径。
雨咽槐亭
:秋雨使得槐亭边的虫鸣声似乎被阻塞、中断。咽,声音滞涩。
画堂兰烛
:装饰华丽的厅堂和散发着兰香味的蜡烛,指代富贵雅致的场所。
歌怀醉耳
:指歌舞情怀和陶醉于音乐的心境。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核心是聆听秋虫鸣叫引发的时光之思。讲解时可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抓住“愁”字,分析虫鸣如何触发诗人的年华之叹。二是赏析诗歌的层次结构,从直接描写(首联)到人物反应(颔联),再到环境变化(颈联),最后是意境升华(尾联)。三是品味诗中的对比手法,如“孤店月”与“一床秋”的寂寥,与尾联“画堂兰烛”的热闹形成反差,凸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四是理解诗人借“高人”形象表达的超脱情怀,以及最终“两悠悠”所体现的复杂、悠长的情感余韵。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以“草虫”为题,实则借物抒情,通过细腻描写秋虫的鸣声,营造出浓郁的秋夜意境。首联以“如缲如织”的比喻生动刻画虫鸣的密集,并直接点出“催年使我愁”的主题。颔联通过“行客”与“高人”的不同反应,侧面烘托虫鸣的引人深思。颈联转写风吹雨打对虫鸣的影响,“疑偏急”、“得暂休”用词精妙,富有动态感。尾联笔锋一转,设想虫鸣置于“画堂兰烛”的雅致环境中,与“歌怀醉耳”相融,表达了超脱闲适的愿望,但现实中的秋愁与孤寂感依然弥漫全诗。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对仗工整,体现了晚唐诗歌工于写景、长于抒情的特点。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晚唐诗人李咸用所作。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多怀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诗中通过描写秋虫的鸣叫,抒发了诗人对季节更替、年华老去的愁绪,同时也隐含了对清静高远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喧嚣尘世的微妙疏离感,反映了晚唐文人典型的悲秋心态和内心孤寂。
展开
作者信息
李咸用,唐,生卒年不详。族望陇西(今甘肃临洮)。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〇《殷文圭》附。咸用工诗,尤擅乐府、律诗。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为善写“征人凄苦之情”,有“国风之遗音,江左之异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则诋为“气格卑下”(《唐才子传》)。与修睦、来鹏等有交谊,时有唱酬。作诗颇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披沙集》6卷。《全唐诗》存诗3卷。
古诗数量:
175
名句数量:
601
作者其他古诗
1
绯桃花歌
1万阅读
2
升天行
1万阅读
3
寄修睦上人
1万阅读
4
富贵曲
1万阅读
5
大雪歌
1万阅读
6
远公亭牡丹
1万阅读
7
庐山
1万阅读
8
送谭孝廉赴举
1万阅读
9
春日题陈正字林亭
1万阅读
10
水仙操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