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摧菊暗不胜秋,倚著高楼思莫收。
六代风光无问处,九条烟水但凝愁。
谁能百岁长闲去,只个孤帆岂自由。
欲学仲宣知是否,臂弓腰剑逐时流。
兰花凋零菊花黯淡,秋意浓得令人难以承受,倚靠在高楼上思绪万千无法收敛。 六朝的繁华风光已无处可寻,唯有九曲江水烟雾中凝结着愁绪。 谁能百年闲适超脱尘世?一叶孤舟又怎能真正自由? 想要效仿王粲(仲宣)的志向,却只能随波逐流,臂挽弓腰佩剑追逐时势。
此诗以
此诗以登楼望远为线索,将自然之秋、历史之秋与人生之秋三重意境叠加。 “六代”二句虚实相生,烟水凝愁既是实景又是心境投射;“孤帆”象征漂泊无依,与“臂弓腰剑”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诗人冲突。 诗人最终选择“逐时流”,并非积极进取,而是对时代洪流的无奈妥协,反映了晚唐士人的典型心态。
全诗以秋景起兴,通过“兰摧菊暗”“九条烟水”等意象营造苍凉氛围。 颔联以六代风光与眼前烟水对比,凸显历史虚无感;颈联反问人生自由与闲适的不可得,深化孤愤; 尾联用王粲典故,暗含对功名与隐逸的挣扎。语言凝练,情感沉郁,体现了晚唐诗风衰飒的特点。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藩镇割据,诗人李咸用登庾楼(或为江南名楼)远眺,触景生情。 诗中借六朝兴衰暗喻唐王朝的没落,通过秋景与历史沧桑的交织,表达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