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比众芳应有在,难同上品是中春。
牡丹为性疏南国,朱槿操心不满旬。
留得却缘真达者,见来宁作独醒人。
鹤林太盛今空地,莫放枝条出四邻。
若与众花相比它应有立足之地,但难与上品花卉同列仲春之景。 牡丹天性不喜南方水土,朱槿虽艳却难撑十日芳华。 唯有真达者方能留住它的美,见它绽放何必自诩独醒之人。 昔日繁盛的鹤林寺如今空寂,莫让杜鹃枝条肆意蔓出墙邻。
本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次:表层写花,中层喻人,深层观世。首联"中春"暗示杜鹃花期稍晚,隐喻人才不得其时;颔联通过花卉地理特性,暗指人才需遇合适当环境;颈联"独醒人"化用《楚辞》典故,表达对清高姿态的反思;尾联将视野扩展到社会变迁,以僧院盛衰呼应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全诗在咏物中完成对生命价值、处世哲学的深度思考。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层层递进:首联以"众芳""上品"定位杜鹃花的品阶;颔联用牡丹、朱槿反衬杜鹃的适应性;颈联转入哲理,揭示赏花需有超然心境;尾联突发沧桑之叹。诗人将咏物、说理、感时融为一体,平淡语言中暗含对生命韧性的赞美,末句"莫放枝条出四邻"更以收敛之姿表达乱世中的处世智慧。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李咸用与友人同游僧院赏杜鹃花时有感而发。当时社会动荡,诗人借花抒怀,通过对比牡丹、朱槿等花卉特性,暗喻人才处境与自身际遇,末尾"鹤林太盛今空地"更折射出对佛寺盛衰、世事无常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