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还未上丹梯,且著渔蓑谢故溪。
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未尝青杏出长安,豪士应疑怕牡丹。
只有退耕耕不得,茫然村落水吹残。
多年来仍未登上仕途的阶梯,暂且披着渔蓑告别故乡的小溪。 梨花落尽春天又将过去,破败的篱笆旁,残雨中传来晚莺的啼鸣。 未曾尝过长安的青杏,豪士们或许怀疑我畏惧牡丹的富贵。 只有退隐耕种却无法实现,茫然望着村落被雨水冲刷得残破不堪。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时空交织,"春又了"与"晚莺啼"构成暮春黄昏的双重时间维度;二是对比强烈,长安的牡丹与残破村落形成空间对照;三是虚实相生,"退耕耕不得"既写实况又暗含"心隐"的哲学思考。郑谷善用微小意象(梨花、青杏)承载重大主题,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正是其"郑鹧鸪"诗风的典型体现。
全诗以"未上丹梯"开篇,直陈功名无望;"渔蓑谢溪"的意象组合,凸显隐逸与离愁。颔联通过"落尽梨花""破篱残雨"的衰败春景,隐喻人生困顿。后两联转折:长安青杏未尝、牡丹被疑,暗示才志不为人识;末句"水吹残"的村落景象,将个人失意扩展至时代苍凉。诗中"退不得"三字尤为沉痛,揭示晚唐文人进退维谷的典型心态。
此诗作于郑谷科举落第后,诗人屡试不第,心生退意,却又无法真正归隐,处于仕隐两难的矛盾心境中。晚唐社会动荡,科举竞争激烈,诗人借春景凋零和村落残破,抒发对自身际遇和时代衰败的双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