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近曲江居古寺,旧山终忆九华峰。
春来老病厌迎送,剪却牡丹栽野松。
虽然住在靠近曲江的古寺旁,心中却始终怀念着故乡的九华山峰。 春天到来时,年老多病的我已厌倦迎来送往的俗事,索性剪去牡丹,改种野松。
这首诗通过"居古寺"与"忆九华"的对照,揭示诗人身处繁华却心系山林的双重状态。前两句写空间距离的"近"与心理距离的"远",后两句以具体动作表达精神追求:用"剪牡丹"否定世俗价值,以"栽野松"确立新的生命姿态。全诗在平淡叙述中完成从"厌"到"择"的转折,体现晚唐文人典型的精神困境与解脱之道。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首句"古寺"与"九华峰"的空间对比,暗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后两句通过"牡丹"与"野松"的意象转换,生动展现诗人从追求世俗到崇尚隐逸的心态变化。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尾句"剪却""栽"两个动词尤为传神,凸显主动选择精神家园的决绝态度。
此诗作于郑谷晚年,时值唐末社会动荡。诗人寓居长安慈恩寺附近,虽身处繁华之地,却因年老多病厌倦世俗应酬,转而向往故乡的隐逸生活,通过"剪牡丹栽野松"的举动,表达超脱尘世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