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疏芜一百篇,名成未敢暂忘筌。
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七岁侍行湖外去,岳阳楼上敢题诗。
如今寒晚无功业,何以胜任国士知。
一第由来是出身,垂名俱为国风陈。
此生若不知骚雅,孤宦如何作近臣。
第一卷诗稿散乱无序共百篇,纵然成名也不敢忘记创作的根本。
怎比得上“海日生残夜”这样的佳句,一句就足以流传万古。
回想起七岁时随行游历湖外,就敢在岳阳楼上题诗。
如今年老时暮却仍未建立功业,有何面目承受国士的知遇之恩。
科举及第本是入仕的起点,留名青史都要靠《国风》般的诗篇。
此生若不能精通《离骚》的雅正,身为孤宦又如何成为君王近臣。
组诗第一首展现诗人的艺术自省,“一卷疏芜”与“万古传”形成张力,通过王湾诗句的典范作用,揭示好诗不在量多而在质精的创作真理。第二首运用今昔对比,“七岁题诗”的自信与“寒晚无功”的落寞相映照,体现晚唐文人共同的时代困境。第三首转向诗学本体论探讨,将科举功名(“一第”)与诗歌成就(“国风”)并置,强调真正的仕途进阶需以深厚的文学修养为基础。
三首诗共同构建了完整的诗学体系:创作论(首章)、主体论(次章)、本体论(末章)。郑谷在自述中完成了对诗歌价值的重估,在仕途失意中确立文学不朽的价值观,这种“立言以求不朽”的思想,正是唐代文人精神的重要体现。
组诗以“一卷疏芜”开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表面自谦诗作粗疏,实则凸显“不敢忘筌”的艺术坚守。第二首通过“七岁题诗”与“寒晚无功”的时空对照,形成强烈反差,抒发生不逢时之叹。末首阐明诗学主张,强调“骚雅”传统的重要性,将个人命运与诗歌使命相融合。
艺术上三首诗层层递进:首言诗艺追求,次述人生际遇,终论诗道根本。巧妙化用庄子典故与王湾诗句,展现出入世与出仕的双重困惑。语言质朴而内涵深刻,在自省中折射晚唐士人的普遍心态,是理解郑谷诗学思想与晚期创作的重要文本。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郑谷晚年整理诗稿时所作。诗人回顾自己从七岁题诗岳阳楼的早慧,到科举及第的仕途起点,最终却未能实现政治理想。诗中引用王湾名句,既表达对盛唐诗歌的追慕,也暗含对当下文坛与自身处境的感慨。作为“芳林十哲”之一的郑谷,在唐王朝衰微之际,通过这三首题卷诗抒发了文人功业未就的遗憾与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