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清冷何所之,萦莎漱藓入僧池。
云边野客穷来处,石上寒猿见落时。
聚沫绕崖残雪在,迸流穿树堕花随。
烟春雨晚闲吟去,不复远寻皇子陂。
一脉清冷的山泉流向何方?它蜿蜒绕过莎草,冲刷着苔藓,最终流入僧院的池塘。 云雾缭绕的山野间,有旅人探寻泉水的源头;岩石上的猿猴,正看着落叶飘零。 聚拢的泡沫环绕山崖,残雪尚未消融;奔流的泉水穿过树林,落花随波逐流。 在这烟雨朦胧的春日傍晚,我悠闲吟咏离去,不再远寻那皇子陂的风景。
本诗通过“泉水流向”这一动态意象串联全篇:首联设问并描写泉水形态;颔联以人物和动物侧面烘托环境;颈联用“残雪”“堕花”暗示暮春时节;尾联点明诗人超然心境。艺术上,善用动词(“萦”“漱”“迸”“穿”)增强画面感,结尾“不复远寻”含蓄表达对隐逸生活的满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时空转换与情景交融的手法。
全诗以山泉为线索,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自然之美。首联以问句开篇,引出泉水的流向;颔联以“野客”“寒猿”点缀,增添山野气息;颈联用“残雪”“堕花”暗示季节更迭;尾联抒写诗人闲适之情,以“不复远寻”呼应开篇的“何所之”。语言凝练,意境空灵,体现了晚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此诗为唐代诗人郑谷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郑谷晚年隐居山林,诗风清丽自然,多写山水田园之趣。诗中描绘石门山泉的清幽景致,流露出诗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