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才偶忝直文昌,两鬓年深一镜霜。
待漏敢辞称小吏,立班犹未出中行。
孤吟马迹抛槐陌,远梦渔竿掷苇乡。
丞相旧知为学苦,更教何处贡篇章。
我并无才华却偶然忝列于文昌之位,两鬓已因年岁渐深而染上如镜中霜般的白发。 在宫门等待朝见时,我谦称自己只是小吏;站立朝班时,仍未能跻身于中书省的要职。 独自吟诗时,马蹄声已抛却了槐树成荫的街巷;遥远的梦境里,渔竿也被掷向芦苇丛生的水乡。 丞相虽曾知晓我为学问付出的艰辛,如今却不知该向何处进献我的文章。
本诗需注意三个层面的解读: 1. 仕隐矛盾:通过"槐陌"(仕途)与"苇乡"(隐逸)的意象对比,展现传统士人的精神困境 2. 时代特征:诗中"两鬓霜""未出中行"等句,折射出唐末官员晋升困难的政治现实 3. 艺术手法:末句"更教何处贡篇章"使用反诘句式,强化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与首句"非才"的自谦形成微妙反讽 建议结合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等作品,比较晚唐文人不同的精神出路选择。
全诗以自谦起笔,"两鬓年深"的意象暗示长期宦海沉浮。颔联通过"小吏""中行"的对比,凸显职位与理想的落差。颈联"马迹抛槐陌"与"渔竿掷苇乡"形成工对,将现实困顿与隐逸理想并置。尾联"丞相旧知"的转折,道出才士在乱世中无处施展的悲哀。诗人善用典故而不露痕迹,语言平实而意蕴深沉,体现了晚唐七律含蓄委婉的风格特征。
此诗作于郑谷晚年任都官郎中(属尚书省)期间。唐末政局动荡,诗人虽居清要之职却难展抱负,诗中既有对仕途沉浮的自嘲,也流露出对田园隐逸的向往,反映了晚唐文人普遍的政治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