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仞白云端,经春雪未残。
夏消江峡满,晴照蜀楼寒。
造境知僧熟,归林认鹤难。
会须朝阙去,只有画图看。
巍峨的峨嵋山高耸入云端,历经春天积雪仍未消残。 夏日消融的雪水灌满江峡,晴日照耀下蜀地的楼阁仍透寒意。 造访此境方知僧侣的熟稔,归隐山林却难寻仙鹤踪迹。 终须启程前往朝廷,此后唯有通过画作再睹此山风采。
本诗讲解需把握三个关键: 1. 结构密码:前两联写景突出"高寒"特质,后两联抒情展现"出世"与"入世"矛盾,形成"景-情-理"的递进。 2. 炼字艺术:"残""满""寒"等字既描摹物态,又暗示心境;"认鹤难"用道教典故,暗喻寻仙不得。 3. 时代印记:唐末士人普遍存在的"吏隐"心态,在"朝阙"与"画图"的对比中得到典型体现。这种"身在魏阙,心存江湖"的矛盾,正是晚唐山水诗的重要主题。
全诗以时空双线展开:纵向通过"春雪-夏消-晴照"展现季节流转,横向以"白云-江峡-蜀楼"构建立体空间。颈联"僧熟""鹤难"的对比,既表现对禅修生活的钦慕,又暗示隐逸之难。尾联"画图看"三字尤为精妙,将实景转化为艺术永恒,暗含"身在庙堂,心向林泉"的矛盾心理。郑谷善用"以画入诗"手法,此诗堪称其"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此诗作于郑谷晚年游历蜀地期间。作为唐末"咸通十哲"之一,郑谷历经黄巢之乱后对仕途产生倦意,转而寄情山水。峨嵋山作为佛教圣地,其超凡脱俗的景致引发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尾联却透露出不得不重返官场的无奈,折射出晚唐文人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