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微有雨,永巷净无尘。
牛卧篱阴晚,鸠鸣村意春。
时浮应寡合,道在不嫌贫。
后径临陂水,菰蒲是切邻。
前山飘着微微细雨,深巷洁净无尘。 老牛傍晚卧在篱笆阴凉处,斑鸠啼鸣中村庄透着春意。 时常漂泊难免感到孤独,但只要坚守道义便不嫌贫苦。 屋后小路通向池塘水边,菰蒲水生植物成了最近的邻居。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1)意象选择上,用牛、鸠、菰蒲等田园物象构建隐逸空间;2)结构上采用"景-情-理"递进,由外而内展现隐士精神世界;3)"道在不嫌贫"化用《论语》"君子忧道不忧贫",体现儒家安贫乐道思想。诗中"微雨""无尘"的洁净意象,与末句水生植物的清雅相互呼应,形成完整的意境链。诗人通过描写友人居所环境,既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暗含对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坚守节操的赞许。
全诗以白描手法展现隐士生活图景:前两联写景,"微雨""净"二字营造出空灵意境,牛卧牛、鸣鸠的意象组合凸显田园之趣;后两联转入抒情,以"道在不嫌贫"点明主旨,尾联菰蒲为邻的描写既写实又象征高洁品格。诗人通过空间转换(前山-永巷-篱阴-后径),构建出立体化的隐逸画卷,平淡中见深意。
此诗作于唐末动荡时期,郑谷拜访进士王驾的郊外居所时所作。王驾虽中进士但因时局混乱未得官职,隐居乡间。诗人通过描绘田园景致,既赞美友人安贫乐道的情操,也暗含对乱世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