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送举子下第东归
送举子下第东归
郑谷 〔唐朝〕
夫子道何孤,青云未得途。
诗书难舍鲁,山水暂游吴。
野绿梅阴重,江春浪势粗。
秣陵兵役后,旧业半成芜。
山水
写山
写水
写梅
写云
古诗译文
先生的才德为何如此孤独,未能平步青云获得仕途。难以割舍诗书礼乐的鲁地文化,暂且去江南山水间漫游吴地。原野碧绿梅树浓荫厚重,江上春潮浪涛汹涌粗豪。秣陵经历战乱兵役之后,往日的家园多半已成荒芜。
展开
知识点
1. 郑谷:晚唐诗人,字守愚,江西宜春人,僖宗光启三年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其诗清婉明丽,尤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2. 举子:唐宋时期被荐举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 3. 下第:科举考试落榜,又称"落第"。 4. 东归:指向东返回故乡,唐代举子多来自东南地区。 5. 秣陵:南京古称,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晚唐时期曾发生多次战乱。 6. 律诗特点:本诗为五言律诗,遵循平仄对仗规则,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展开
古诗注解
夫子
: 对举子的尊称,指有才德的人
青云
: 比喻高官显爵,仕途得意
诗书难舍鲁
: 鲁地为孔子故乡,代表儒家文化,难以割舍
山水暂游吴
: 吴地指江南,山水优美,暂且游历
秣陵
: 古地名,今南京一带,曾为六朝古都
兵役
: 指战乱、兵祸
旧业
: 往日的家业、田园
展开
讲解
这首诗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情感层次丰富。前两联着重表达对友人科举失意的同情,"道何孤"的设问强化了不平之感,"难舍鲁"与"暂游吴"的对比展现了士人进退两难的处境。后两联笔触转向自然与历史维度,颈联的景物描写看似闲笔,实则以自然之恒久反衬人生之无常,尾联则通过"秣陵兵役"的历史记忆,将个人命运置于时代洪流中,揭示晚唐社会动荡对士人理想与生活的双重打击。全诗在个人抒怀中融入历史沧桑感,体现了唐代诗歌"言志"与"载道"的传统。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落第举子为切入点,展现了晚唐士人的困境与社会的动荡。首联直抒胸臆,为友人怀才不遇鸣不平;颔联通过"鲁"与"吴"的地域对比,表现举子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无奈远游的矛盾心理;颈联以"野绿梅阴重,江春浪势粗"的壮阔自然景象,反衬人物内心的孤寂与迷茫;尾联笔锋一转,揭示战乱带来的破坏,使诗歌意境从个人失意升华到时代悲剧层面。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情感深沉,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具有深刻的历史厚重感。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晚唐时期,作者郑谷为唐末著名诗人。当时科举制度虽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晋升之阶,但录取率极低,众多举子屡试不第。诗人目睹友人科举落第后东归故乡,加之唐末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遂作此诗赠别,既表达对友人才华不得施展的惋惜,也反映了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破坏。
展开
作者信息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古诗数量:
366
名句数量:
1272
作者其他古诗
1
淮上与友人别
1.3万阅读
2
淮上渔者
1.1万阅读
3
淮上与友人别
1.1万阅读
4
中年
1万阅读
5
越鸟
1万阅读
6
柳
1万阅读
7
鹧鸪
1万阅读
8
席上贻歌者
1万阅读
9
淮上与友人别
1万阅读
10
中年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