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霏微露湿烟,晓来和泪丧婵娟。
不随残雪埋芳草,尽逐香风上舞筵。
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
飘红堕白堪惆怅,少别秾华又隔年。
一夜微露沾湿了轻烟,清晨时分带着泪水告别了婵娟。 落花不随残雪埋入芳草,却随风飘散到歌舞宴席之间。 像西施离去时遗落笑靥,又如谢娥走过时掉落金钿。 飘落的红花与白花令人惆怅,与繁花盛景的分别又要再等一年。
本诗需重点把握三个层次: 1. 表层写景:抓住“露湿烟”“香风”“飘红堕白”等关键词想象画面 2. 中层比喻:理解西施笑靥、谢娥金钿对落花的拟人化表现 3. 深层情感:体会“隔年”背后包含的时空阻隔与生命焦虑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比杜甫“感时花溅泪”等诗句,理解不同时代诗人借花抒怀的差异。
全诗以“叹落花”为题,通过细腻的意象群构建出凄美的画面。首联以“露湿烟”“和泪”奠定哀婉基调;颔联用“不随残雪”与“尽逐香风”形成对比,突出落花的漂泊无定;颈联以西施、谢娥的典故将落花拟人化,赋予其美人迟暮的哀感;尾联直抒胸臆,“惆怅”“隔年”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悲凉。诗人将个人身世之感融入自然景物,体现了晚唐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典型特征。
此诗为晚唐诗人韦庄所作,创作于唐末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落花的飘零,暗喻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同时抒发了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慨。晚唐时期战乱频繁,韦庄多次流离失所,诗中“少别秾华又隔年”既是对花期短暂的叹息,也隐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