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韦庄:晚唐著名诗人、词人,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花间派”代表词人之一,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其诗多感时伤世之作,语言清丽。
2. 扬州的历史地位:扬州在隋唐时期是南北漕运和商业的中心,极其富庶繁华,有“扬一益二”之称(扬州第一,成都第二)。
3. 诗歌体裁:此诗为七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七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押平声韵。
4. 重要典故:“淮王鸡犬”典出东汉王充《论衡·道虚》,喻攀附权贵而得势,或指仙家生活;“炀帝葬绮罗”指隋炀帝的悲剧结局,是历史教训的典型。
5. 二十四桥:具体所指历来有争议,一说为二十四座桥的总称,一说为一座桥的专名(如吴家砖桥)。它是唐代扬州繁华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