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晴春鸟满江村,还似长安旧日闻。
红杏花前应笑我,我今憔悴亦羞君。
春日晴空下,江边村落中满是欢啼的鸟儿,这声音仿佛与当年在长安听到的一般无二。 红杏花前的鸟儿或许在嘲笑我,如今的我容颜憔悴,连你们见了也要羞赧。
此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 表层:描绘春日鸟鸣的生机景象,实则以乐景写哀情; 中层:通过长安与江村的空间转换,展现诗人漂泊轨迹与心理落差; 深层:以“憔悴羞君”的自我解构,揭示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艺术上,诗人善用细微意象(如红杏、鸟鸣)承载宏大历史感慨,体现了晚唐诗“以小见大”的特质。
全诗以春鸟啼鸣为线索,运用对比与拟人手法: 1. 时空对比:江村春鸟与长安旧闻形成今昔对照,暗示时代变迁; 2. 物我反差:红杏的热烈与诗人的憔悴构成强烈反差,突出孤独感; 3. 曲笔抒怀:借鸟儿的“笑”与“羞”,婉转表达对自身飘零、家国沦丧的痛楚。末句“亦羞君”三字尤显沉痛,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融为一体。
此诗作于韦庄晚年漂泊江南时期。唐末战乱频发,长安屡遭兵燹,诗人辗转流离,对比昔日都城繁华与眼前春景,触发了对故国盛衰的感慨。诗中“长安旧日闻”暗含对盛唐的怀念,“憔悴羞君”则抒发了个人际遇与时代悲剧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