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烽燧几时休,江上行人雪满头。
谁信乱离花不见,只应惆怅水东流。
陶潜政事千杯酒,张翰生涯一叶舟。
若有片帆归去好,可堪重倚仲宣楼。
江边的烽火何时才能停歇?江上的行人早已白发满头。 谁能相信战乱中连花儿都看不见,只剩惆怅如江水东流。 陶渊明以酒解忧不问政事,张翰为莼鲈之思弃官乘舟。 若有一叶归乡的帆船多好,可我又怎忍再独倚仲宣楼。
1. 烽燧制度:唐代边防预警系统,昼烟夜火传递军情 2. 张翰莼鲈之思: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成为思乡归隐的代称 3. 王粲《登楼赋》:建安文学代表作,开创"登楼抒怀"传统 4. 晚唐历史背景:875-884年黄巢起义导致社会剧烈动荡
首联以时空对仗展开画面:横向的"江边烽燧"与纵向的"江上行人"构成战争与民生的强烈对比。"雪满头"既是实写风霜,又隐喻愁思之重。颔联"花不见"运用反衬手法,乱世中连象征美好的花都消失,唯余永恒东流的江水见证惆怅。
颈联用典体现韦庄诗作特点:陶潜、张翰皆主动选择隐逸,而诗人身处乱世被迫漂泊,典故的运用形成深层反讽。尾联"片帆"与"一叶舟"呼应,归乡想象与"仲宣楼"的现实阻隔,展现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精神困境。
全诗以"烽燧"开篇奠定乱世基调,"雪满头"的夸张手法强化沧桑感。中间两联用典精当:陶潜、张翰的隐逸选择与诗人处境形成对照,尾联"片帆""仲宣楼"虚实相生,将个人乡愁升华为时代悲歌。韦庄以清丽语言包裹沉郁情感,体现晚唐哀婉诗风。
此诗作于晚唐战乱频发时期,韦庄亲身经历黄巢起义与藩镇割据,诗中"烽燧""乱离"直指时局动荡。诗人借陶潜、张翰典故,表达对归隐的向往,而"仲宣楼"的意象则暗含漂泊无依的孤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