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安期悔上楼,寂寥人对鹭鸶愁。
芦花雨急江烟暝,何处潺潺独棹舟。
没能见到友人安期,后悔登上这座小楼, 独对寂寥的江景,只有鹭鸶相伴更添愁。 芦花在急雨中飘摇,江面烟雾笼罩暮色幽, 不知何处传来潺潺水声,一叶孤舟独自漂流。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 1. 时空交错手法:从登楼(现在)→想象友人(过去)→雨景(现实)→孤舟(远方),形成立体叙事 2. 矛盾修辞:"急雨"与"潺潺"的声景对比,"寂寥人"与"鹭鸶愁"的物我交融 3. 留白艺术:末句不直接抒情,而用孤舟意象引发读者联想,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异曲同工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悔"字暗含对乱世漂泊的无奈,较之寻常访友诗更具时代深度。
全诗以"不见"开篇定调,通过四个镜头层层递进: 1. 登楼之悔:以仙人喻友,凸显期待与失落的反差 2. 鹭鸶伴愁:以动物意象外化孤独感 3. 雨暮烟暝:用急雨、昏烟构建压抑的视觉空间 4. 孤舟水声:以听觉收束,余韵悠长 诗中"寂寥""独"等字眼反复强化孤寂主题,而"悔""愁"等情感词与冷寂的景物描写交融,形成晚唐特有的衰飒诗风。
此诗作于韦庄晚年漂泊江南时期。唐末战乱频发,诗人辗转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寻访故友未果,触景生情写下此篇。诗中既含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亦透露出乱世中知识分子孤寂无依的普遍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