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成幽境,云萝隔四邻。
夜灯移宿鸟,秋雨禁行人。
废巷荆丛合,荒庭虎迹新。
昔年经此地,终日是红尘。
古老的驿站已成幽僻之地,藤萝云雾将四周隔绝。 夜灯惊飞栖宿的鸟儿,秋雨阻断了行人脚步。 废弃的巷子被荆棘掩埋,荒芜的庭院留下虎的新足迹。 当年途经这里时,整日里尽是红尘喧嚣。
1. 晚唐咏史诗常用今昔对比手法 2. 驿站制度在唐代的兴衰变迁 3. "虎迹"意象在唐诗中的双重象征(真实兽迹/政治危机) 4. 张蠙作为"咸通十哲"之一的语言风格:精炼峭拔
重点解析颈联"废巷荆丛合,荒庭虎迹新": 炼字艺术:"合"字写荆棘自然生长覆盖巷道的缓慢过程,"新"字强调虎迹的鲜活性,两个形容词形成时空张力。 隐喻系统:荆棘象征政权失控,虎迹暗喻藩镇割据威胁,诗人将政治焦虑转化为可感的自然意象。 声韵配合:此联仄起平收,"丛""迹"等入声字营造出顿挫感,与荒凉意境高度契合。
全诗通过五组意象对比: 1. 空间对比:"云萝隔四邻"的封闭与"终日是红尘"的开放; 2. 动静对比:夜灯惊鸟的瞬间动态与荆丛虎迹的凝固荒凉; 3. 时间对比:昔年红尘与当下秋雨的今昔映照。 末句"终日是红尘"如电影蒙太奇,将繁华记忆叠加在荒芜画面上,形成强烈反差美。张蠙善用"移宿鸟""禁行人"等拟人手法,使自然景物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
此诗作于唐朝晚期,社会动荡导致驿站荒废。张蠙途经此地,对比昔日的车马喧嚣与如今的野兽出没,借荒驿之景抒发对盛衰无常的感慨,隐含对唐王朝衰落的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