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山上寺,突兀尽无尘。
到此修行者,应非取次人。
鸟过惊石磬,日出碍金身。
何计生烦恼,虚空是四邻。
鹿门山上的寺院,巍然耸立不染尘俗。 来此修行的人,应当不是寻常之辈。 飞鸟掠过惊动石磬清响,朝阳升起映照佛像金身。 何必计较尘世烦恼?虚空之境便是永恒归宿。
1. 鹿门山文化:汉末隐士文化圣地,与庞德公、孟浩然等历史人物关联 2. 佛教意象:石磬、金身、虚空等意象的宗教内涵 3. 晚唐诗风:乱世中隐逸主题的盛行 4. 炼字艺术:"突兀""取次"等词的精准运用 5. 禅意诗结构:由实入虚的意境升华手法
此诗展现了唐代文人"仕隐矛盾"的典型心态。前两联通过空间描写建立神圣感,"应非"二字暗示对世俗的否定。颈联的视听描写极具张力:飞鸟的倏忽与佛像的永恒形成对比。尾联"何计"的反问句式,将个人超脱升华为普世哲理。裴说以简净语言构建出"物我两忘"的禅境,是其现存诗作中的上乘之作。
全诗以"无尘"为诗眼,通过三重递进展现修行境界:首联写寺院物理环境的洁净,颔联写修行者的精神超脱,颈联以声光动态衬托禅境,尾联点明"虚空"的终极追求。诗中"惊""碍"二字化静为动,金身与虚空的意象对比,体现佛教"色即是空"的哲学思想。
晚唐诗人裴说游历襄阳鹿门山时所作。时值唐末乱世,诗人借描写鹿门寺超然物外的环境,表达对隐逸修行的向往。鹿门山自汉末以来便是隐士圣地,此诗延续了山水禅意诗的创作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