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出崔嵬占上游,迥存浓翠向荆州。
空闻别有回山力,却见长江曲尺流。
石首山高耸巍峨雄踞长江上游,它那苍翠的山色遥遥映照着荆州。 徒然听说它有扭转山势的力量,却只见长江如曲尺般蜿蜒奔流。
本诗教学应把握三个重点:其一,通过"崔嵬""浓翠"等词解析唐代山水诗的炼字艺术;其二,对比李白《望天门山》等作品,理解中唐山水诗理性思辨的特质;其三,结合长江水文变迁史,探讨"回山力"传说背后的古代地理认知。可引导学生绘制长江在石首段的古今河道图,体会"曲尺流"的精准描写,并讨论神话想象与科学观察在古典诗歌中的辩证关系。
全诗采用"先实后虚"的构思:前两句实写山势之雄与地理之要,"首出""迥存"凸显山体拔地而起的空间张力;后两句转入传说与现实的对照,"空闻"与"却见"形成强烈反差,在打破神秘想象的同时,用"曲尺流"的精准比喻展现长江的自然韵律。诗人将地理认知与神话解构熔于一炉,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视觉震撼到理性思考的升华。
此诗作于王周任荆南节度使判官期间(约唐德宗贞元年间)。诗人途经石首山时,被其地理形胜所震撼,结合当地"山能回水"的民间传说,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既描绘了山水的雄奇,又暗含对自然伟力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