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上青泥蜀道难,架空成路入云寒。
如何却向巴东去,三十六盘天外盘。
曾经攀登过青泥岭上艰险的蜀道,那架空而建的道路直入云霄,寒气逼人。 为何如今又要前往巴东之地?那里有三十六道盘旋的山路,仿佛通向天外。
本诗讲解需注意三个层次:首先解读"青泥蜀道"的历史地理背景,说明其作为入蜀要道的特殊地位;其次分析"架空"的建造工艺,可结合考古发现的栈道遗迹;最后讲解"三十六盘"的文学表现手法,比较李白"百步九折"等类似描写。全诗通过空间转换(从蜀道到巴东)和数字对比(架空之路与三十六盘),完成对险阻意象的层层递进。
全诗采用递进式结构:首句以"曾上"带出过往经历,次句"架空"二字生动再现蜀道之险;后两句用"如何"转折,以"三十六盘"的夸张笔法,将巴东山路的险峻推向极致。诗中"云寒""天外"等意象,既写实景又营造出孤寂苍凉的意境,体现了唐代羁旅诗的特点。
此诗作于王周宦游巴蜀期间。唐代官员常需长途赴任,诗人途经覆盆驿时,联想到此前经历的蜀道之险与即将面对的巴东山路,通过对比手法抒发对旅途艰险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