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藕池阻风,寄同行抚牧裘驾
藕池阻风,寄同行抚牧裘驾
王周 〔唐朝〕
船樯相望荆江中,岸芦汀树烟濛濛。
路间堤缺水如箭,未知何日生南风。
写风
写水
古诗译文
船只在荆江中桅杆相望,岸边的芦苇和沙洲上的树木笼罩在朦胧烟雾中。堤坝缺口处水流如箭般湍急,不知道何时才能刮起南风。
展开
知识点
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王周之手,王周是唐代中期诗人,其诗作多以写景抒情见长。古诗中常用南风象征顺利和希望,例如《诗经》中就有“南风之薰兮”的句子。荆江是长江中游的一段,水流湍急,古代航运常受其影响。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旅行文化和诗歌中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情感投射。
展开
古诗注解
船樯
: 船的桅杆。
荆江
: 长江的一段,位于湖北境内,以水流湍急著称。
岸芦汀树
: 岸边的芦苇和沙洲上的树木。
烟濛濛
: 烟雾弥漫、朦胧不清的样子。
路间堤缺
: 道路间堤坝的缺口。
水如箭
: 水流像箭一样快速,形容水流湍急。
生南风
: 刮起南风。南风在古诗中常象征顺利和希望,利于航行。
展开
讲解
这首诗是王周在旅行中因风阻而作,寄给同行者抚牧和裘驾。首句“船樯相望荆江中”通过“相望”一词,暗示船只众多但停滞不前,突出阻风之困;次句“岸芦汀树烟濛濛”以烟雾意象渲染朦胧压抑的气氛,增强画面感。第三句“路间堤缺水如箭”使用比喻,将堤缺水流比作箭,形象描绘水势湍急的危险性。末句“未知何日生南风”直抒胸臆,表达对南风的渴望和无奈等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旅途中的心理波动。整体上,诗作结构紧凑,语言生动,不仅写景更寓情于景,是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可供学习古诗意象和情感表达时参考。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上阻风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压抑的氛围。前两句“船樯相望荆江中,岸芦汀树烟濛濛”以视觉意象展现船只密集和烟雾笼罩的江景,暗示行程受阻;后两句“路间堤缺水如箭,未知何日生南风”运用比喻手法,将湍急水流比作箭矢,生动表现自然力量的凶猛,末句则透露出诗人的无奈和期盼。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唐代诗歌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捕捉和旅途艰辛的深刻表达。
展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诗人王周在藕池(可能指湖北一带的湖泊或地名)遭遇逆风阻航,无法继续行程,于是写诗寄给同行的抚牧和裘驾,表达了对风向改变的焦急等待和旅途中的无奈心情,反映了古代旅行者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情感寄托。
展开
作者信息
王周,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乾道四明图经》卷一二)。乾兴元年(1022)以大理寺丞知无锡县。仁宗宝元二年(1039)又以虞部员外郎知无锡县(《咸淳毗陵志》卷一○)。庆历中知明州(《实庆四明志》卷一)。又尝知抚州(清光绪《抚州府志》卷三五)。皇祐四年(1052)致仕,归荆南(《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八《送光禄王卿周致仕归荆南》)。
古诗数量:
118
名句数量:
312
作者其他古诗
1
志峡船具诗。橹
1万阅读
2
会哙岑山人
1万阅读
3
和杜运使巴峡地暖节物与中土异黯然有感诗三首
1万阅读
4
石首山
1万阅读
5
霞
1万阅读
6
巫山公署壁有无名氏戏书二韵
1万阅读
7
路次覆盆驿
1万阅读
8
和程刑部三首。清涟閤
1万阅读
9
泊姑熟口
1万阅读
10
金口步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