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围绕着“夜坐”这一核心体验展开。首联“山头戒坛路,幽映雪岩侧”交代了诗人所处的具体环境——佛寺山林之中,一个被雪岩掩映的幽僻之处,为全诗营造了超尘脱俗的氛围。紧接着,“四面青石床,一峰苔藓色”如同一个特写镜头,描绘了诗人坐卧之处的具体景象,青石与苔藓的冷色调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清幽与古老。诗的后半部分由静景转入对声与光的精妙刻画,“松风静复起”是听觉,写风声的间歇与变化;“月影开还黑”是视觉,写月光的明暗流转。这两句生动地表现了夜间山景的瞬息万变和深不可测的静谧,是诗中的神来之笔。最终,诗人以“何独乘夜来,殊非昼所得”的议论收束全诗,直接点明主旨:夜山的幽邃、神秘与空灵之美,及其所带来的独特心灵体验,是喧嚣的白日所无法给予的。这既是对自然美的发现,也是一种深刻的禅理感悟,说明某些真理(或美)需要在特定(静寂)的条件下才能被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