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宿静林寺
宿静林寺
灵一 〔唐朝〕
山寺门前多古松,溪行欲到已闻钟。
中宵引领寻高顶,月照云峰凡几重。
写山
写云
古诗译文
山寺门前布满苍劲古松,沿着溪流行走未到寺中已闻钟声。深夜抬头引颈追寻高峰,但见月光穿透云层笼罩着数重山峦。
展开
知识点
1. 灵一(728-762):俗姓吴,广陵人,唐代著名诗僧,与皎然齐名 2. 诗题中"宿"字点明题材属羁旅诗中的"山寺寄宿"类型 3. "凡几重"使用设问句式增强画面纵深感 4. 平仄规律:符合七言仄起首句入韵格式 5. 核心意象:古松(佛门坚贞)、钟声(警世梵音)、云月(禅心明澈)
展开
古诗注解
静林寺
:唐代江南著名禅寺,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中宵
:半夜时分
引领
:伸长脖颈远望的动作
云峰
:云雾缭绕的山峰
凡几重
:究竟有多少层(形容山峦重叠)
展开
讲解
本诗核心在于"隔"与"透"的艺术辩证:首句"欲到已闻"写声音穿透空间之隔,尾句"月照云峰"写月光穿透云雾之隔。中宵寻顶的执着求索,最终在月光普照的瞬间获得开悟。这种"由隔至透"的意境转变,暗合禅宗"破除迷障,明心见性"的修行历程。作者借自然物象构建多重空间层次,使二十八字中包含地理移动(山脚到峰顶)、时间推移(日暮至深夜)、精神升华(迷茫到顿悟)三重维度。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声—景—情"三重维度构建意境:首联以松涛、钟声形成听觉空间,展现古寺幽深;颔联转入深夜视觉,通过"引颈"动作暗含求索之意;尾句"月照云峰"以光穿透重云的意象,既表现自然奇观,又象征佛法普照。全篇无直白抒情,却通过空灵物象完成禅境升华。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中唐时期,作者灵一作为禅门诗僧,常在江南云游修行。此次夜宿静林寺,于深山静夜中感悟禅境,借自然景物抒发对佛门净土的向往,体现了"诗禅一体"的创作特点。
展开
作者信息
灵一[唐](约公元七六四年前后在世)姓吴氏,人称一公,广陵人。(唐才子传作剡中人。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广德中前后在世。童子出家。初隐麻源第三谷中,结茆读书。后居若耶溪云门寺,从学者四方而至。又曾居余杭宜丰寺。禅诵之余,辄赋诗歌。与朱放、强继、皇甫冉兄弟、灵澈为诗友,酬倡不绝。后终于岑山。云一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古诗数量:
49
名句数量:
178
作者其他古诗
1
妙乐观
1万阅读
2
送朱放
1万阅读
3
溪行即事
1万阅读
4
送人得荡子归倡妇
1万阅读
5
宜丰新泉
1万阅读
6
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
1万阅读
7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1万阅读
8
同使君宿大梁驿
1万阅读
9
于潜道中呈元八处士
1万阅读
10
宿天柱观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