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水滩行浅,潜州路渐深。
参差远岫色,迢递野人心。
冻涧冰难释,秋山日易阴。
不知天目下,何处是云林。
苕溪的水滩行船时显得很浅,通往潜州的路渐渐幽深。 远处山峦的景色参差不齐,漂泊的旅人心中思绪绵长。 冰冻的山涧难以消融,秋日的山间天色易阴。 不知在那天目山下,何处才是隐士栖居的云林。
诗人以“浅”“深”对比开篇,暗示旅途由易转难;中二联通过“参差”“迢递”“冻涧”等词强化空间纵深感与季节特征;尾联设问收束,将实景升华为对精神归宿的追问。全诗结构严谨,炼字精准,如“易阴”二字既写山间气候多变,又隐喻人生无常,体现禅诗“空寂”之美。
全诗以行旅视角展开,前四句通过“滩行浅”“路渐深”“远岫色”等意象,勾勒出浙西山水层叠幽深的画面;后四句以“冻涧”“秋山”渲染寒意,末句“何处是云林”暗含对友人踪迹的寻觅与自身超脱尘世的渴望。语言简淡,意境清冷,体现唐代山水诗“以禅入诗”的特点。
此诗为唐代诗僧灵一行旅至浙江于潜时所作。诗中“元八处士”或为隐居于天目山的高士友人,诗人途经山水险峻之地,感秋日萧瑟,借景抒怀,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