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禅室路裴回,万木清阴向日开。
寒竹影侵行径石,秋风声入诵经台。
闲云不系从舒卷,狎鸟无机任往来。
更惜片阳谈妙理,归时莫待暝钟催。
通往高僧禅房的小路曲折幽深,万木清幽的树荫向着阳光舒展。 寒竹的影子侵染着石径,秋风的声音传入诵经的佛台。 闲散的云朵无拘无束地舒卷,亲近的鸟儿自由自在地往来。 更应珍惜这片刻时光谈论玄妙佛理,归去时莫要等到暮钟催逼。
此诗可分层解读: - 空间层次:由外(路径)到内(禅室),再扩展到空中(云、鸟),最后回归时间(暮钟)。 - 禅理层次:景物描写暗含“万物自在”的佛理,尾联点明“珍惜当下”的修行态度。 艺术上,诗人以动衬静(风声、鸟鸣),以实写虚(云卷云舒喻心境),展现了唐代禅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质。
全诗以“禅意”为核心,前六句通过“清阴”“寒竹”“闲云”“狎鸟”等意象,层层递进展现禅院的静谧与自然生机,后两句转入对佛理的探讨。诗中“不系”“无机”等词凸显物我两忘的境界,尾联“莫待暝钟催”暗含对世俗时间束缚的超越,语言清丽,意境空灵。
此诗为唐代诗僧灵一游访东兰若寺时所作。灵一常年隐居山林,与僧人交往密切,诗中通过描绘禅院清幽之景,表达对佛理禅意的领悟,以及超脱尘俗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