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再还宜丰寺
再还宜丰寺
灵一 〔唐朝〕
再寻招隐地,重会息心期。
樵客问归日,山僧记别时。
野云阴远甸,秋雨涨前陂。
勿谓探形胜,吾今不好奇。
写雨
写山
秋雨
写云
古诗译文
再次寻觅这隐居之地,重逢时已放下心中执念。
樵夫问我何时归来,山僧却记得当初的离别。
荒野的云笼罩着远方的田野,秋雨涨满了前方的池塘。
莫说我是来探寻山水胜景,如今的我已不再好奇。
展开
知识点
1. 唐代诗僧群体:灵一与皎然、贯休等齐名,是唐代“诗僧文化”的代表人物。 2. 招隐诗传统:源自魏晋(如左思《招隐》),唐代僧诗常借此表达隐逸之志。 3. 意象运用:“野云”“秋雨”是僧诗典型意象,象征无常与空寂。 4. 禅理表达:尾联“勿谓”“不好奇”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思想。 5. 对仗特点:颔联“樵客”对“山僧”,“问归日”对“记别时”,工整自然。
展开
古诗注解
招隐地
:指隐居的场所,暗指宜丰寺。
息心期
:放下世俗之心的时候。
樵客
:砍柴的人,代指山野之人。
远甸
:远处的田野。
前陂
:前方的池塘或水岸。
探形胜
:探寻山水美景。
展开
讲解
本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
1.
结构层面
:按“重游-对话-写景-抒怀”展开,符合起承转合传统。
2.
禅意层面
:“息心”“不好奇”体现从“执着山水”到“心无所住”的升华。
3.
历史层面
:唐代寺院兼具宗教与文化功能,僧诗创作是当时文人禅悦风尚的缩影。
教学建议:可结合王维《鹿柴》对比赏析,体会僧诗与文人山水诗的异同。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山寺秋景与诗人超然的心境。首联“再寻”“重会”点明重游旧地,颔联通过樵客与山僧的对话,暗示时光流逝。颈联写景,野云秋雨烘托出空寂氛围,尾联直言“不好奇”,表明诗人已超越对形胜的执着,达到物我两忘的禅境。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唐代僧诗“清冷幽寂”的艺术特色。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僧灵一重返宜丰寺时所作。灵一长期云游四方,曾在此寺隐居修行,此次归来,心境已不同往昔。诗中透露出对尘世繁华的淡泊,以及对自然与禅意的深刻领悟,反映了唐代僧诗中常见的隐逸与超脱主题。
展开
作者信息
灵一[唐](约公元七六四年前后在世)姓吴氏,人称一公,广陵人。(唐才子传作剡中人。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广德中前后在世。童子出家。初隐麻源第三谷中,结茆读书。后居若耶溪云门寺,从学者四方而至。又曾居余杭宜丰寺。禅诵之余,辄赋诗歌。与朱放、强继、皇甫冉兄弟、灵澈为诗友,酬倡不绝。后终于岑山。云一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古诗数量:
49
名句数量:
178
作者其他古诗
1
妙乐观
1万阅读
2
送朱放
1万阅读
3
宿静林寺
1万阅读
4
溪行即事
1万阅读
5
送人得荡子归倡妇
1万阅读
6
宜丰新泉
1万阅读
7
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
1万阅读
8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1万阅读
9
同使君宿大梁驿
1万阅读
10
于潜道中呈元八处士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