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客同舟楫,相携复一归。
孤烟生暮景,远岫带春晖。
不道还山是,谁云向郭非。
禅门有通隐,喧寂共忘机。
我与山野友人同乘一舟,携手相伴一同归去。 暮色中一缕孤烟袅袅升起,远山披着春天的光辉。 不必说归隐山林才是正道,谁说走向城郭就违背本心? 禅门中自有通达的隐者,无论喧嚣寂静皆能忘却机心。
本诗核心在于阐释"通隐"哲学:首联"同舟楫"象征僧俗同道;颔联以山水之境隐喻超脱;颈联用"不道""谁云"否定非此即彼的绝对判断;尾联提出更高境界——超越隐/俗的对立。艺术上,前实后虚,由具象到抽象,符合禅宗"渐悟"思维。值得注意"春晖"的运用,既写实景,又暗喻佛法温暖,与"暮景"形成阴阳调和之美。
全诗以归途为线索,前两联写景:首联点明同归之事,颔联"孤烟""春晖"勾勒出空灵淡远的山水画卷。后两联议论:颈联以反问打破隐/俗的二元对立,尾联提出"通隐"的理想境界。艺术上采用白描手法,语言简净,通过"舟楫""孤烟"等意象营造禅意,最后以"忘机"点明主旨,体现作者"即世而出世"的禅悟。
此诗作于唐代,作者灵一为僧侣诗人。诗中记录与友人韩明府(县令)从大林寺返回城郭精舍的途中见闻,反映了唐代文人僧侣对隐逸与世俗关系的思考。中唐时期禅宗盛行,僧侣常与士大夫交往,诗中"禅门有通隐"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