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将出宜丰寺留题山房
将出宜丰寺留题山房
灵一 〔唐朝〕
池上莲荷不自开,山中流水偶然来。
若言聚散定由我,未是回时那得回。
写山
写水
古诗译文
池中莲花并非刻意绽放,山中流水只是偶然经过。如果说人生的聚散离合能由我主宰,那么未到归来之时又如何能够归来。
展开
知识点
1. 灵一(727-762):唐代宗时期诗僧,俗姓吴,广陵人,为天台宗重要代表人物 2. 体裁:七言绝句,押灰韵(开/来/回) 3. 诗歌风格:禅理诗,属于唐代山水禅悟派代表作 4. 核心哲学:融合佛教缘起性空思想与道家自然观 5. 历史地位:被收录于《全唐诗》卷809,是唐代僧诗中的典范之作
展开
古诗注解
宜丰寺
:唐代寺庙,位于今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是诗人修行驻锡之地
莲荷不自开
:以莲花自然生长喻禅理,暗指万物皆循因缘而生
流水偶然来
:化用《论语》"逝者如斯夫"意象,强调机缘无常
聚散定由我
:反诘句式,否定主观妄念,体现佛教"无我"观
那得回
:唐代口语表达,意为"岂能回/如何能回"
展开
讲解
这首诗以离别寺院时的题壁形式,展现深层的禅学思辨。首句"池上莲荷不自开"以植物生长喻因缘和合,次句"山中流水偶然来"用流水意象暗喻无常。后两句突然转折,通过假设性提问"若言聚散定由我",揭示人对命运控制的虚妄认知,最终以"未是回时那得回"作结,说明只有顺应因缘才是真正的自在。全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的互文,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体现了禅宗"不即不离"的观照方式。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通过池莲、流水两个自然意象,构建出动静相生的禅意空间。前两句以"不自开""偶然来"暗喻因缘和合之理,后两句以假设转折,通过"若言-未是"的辩证结构,否定人对聚散的执着。全诗语言平实却暗藏机锋,在二十八字中完成从现象观察到哲理升华的跨越,典型体现唐代禅诗"即事喻理"的特质。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灵一禅师云游期间。作为唐代著名诗僧,他长期修行于江西云居山、宜丰寺等禅林。诗中反映其离开修行地时的感悟,融合了禅宗"任性随缘"的思想与唐代山水诗的意象传统,展现出僧侣诗人特有的出世情怀。
展开
作者信息
灵一[唐](约公元七六四年前后在世)姓吴氏,人称一公,广陵人。(唐才子传作剡中人。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代宗广德中前后在世。童子出家。初隐麻源第三谷中,结茆读书。后居若耶溪云门寺,从学者四方而至。又曾居余杭宜丰寺。禅诵之余,辄赋诗歌。与朱放、强继、皇甫冉兄弟、灵澈为诗友,酬倡不绝。后终于岑山。云一著有诗集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古诗数量:
49
名句数量:
178
作者其他古诗
1
妙乐观
1万阅读
2
送朱放
1万阅读
3
宿静林寺
1万阅读
4
溪行即事
1万阅读
5
送人得荡子归倡妇
1万阅读
6
宜丰新泉
1万阅读
7
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
1万阅读
8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1万阅读
9
同使君宿大梁驿
1万阅读
10
于潜道中呈元八处士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