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思道侣,木叶向人飘。
精舍池边古,秋山树下遥。
磬寒彻几里,云白已经宵。
未得同居止,萧然自寂寥。
夜晚思念修道友人,落叶随风飘向人间。 古老的精舍旁池水清澈,秋日山影在树下显得遥远。 清冷的磬声穿透数里,白云已笼罩整夜。 未能与你同住一处,独处时更觉寂寥萧索。
首联以"思"破题,落叶飘零暗示思念流转; 颔联用空间对比(古池近景与遥山远景)拓展意境; 颈联"磬寒""云白"通过通感手法使禅意具象化; 尾联"未得""萧然"形成情感张力,揭示修行者既追求孤高又渴望知音的矛盾心理。 全诗章法严谨,每联皆可独立成画又浑然一体。
全诗以"思"为脉络,通过木叶、精舍、秋山等意象营造空寂秋夜氛围。 "磬寒""云白"以听觉与视觉强化禅境,尾联直抒胸臆, 将物理距离与心理寂寥交织,体现僧人诗人对"同修"的精神依恋。 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是唐代禅诗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作于唐代,无可禅师在秋夜独居时怀念青龙寺的两位僧人好友(空贞二上人)。 唐代佛教兴盛,僧人常以诗寄情,诗中融合了禅意与自然意象, 反映了文人僧侣对精神共鸣的渴望与离群索居的孤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