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木叶初红,人家树色中。
疏钟摇雨脚,秋水浸云容。
雪碛回寒雁,村灯促夜舂。
旧山归未得,生计欲何从。
万木的叶子刚刚变红,村落人家掩映在树色之中。 稀疏的钟声在雨脚中摇曳,秋日的湖水倒映着云影。 雪后裸露的石滩上,寒雁盘旋飞回;村中的灯火催促着夜晚的舂米声。 故乡的山水尚未能归去,今后的生计又该何去何从?
此诗教学可聚焦三个维度: 意象解码:解析“红叶-钟声-秋雁-村灯”构成的意象群,体会诗人如何通过景物传递怅惘之情。 时空结构:从“树色中(空间)→夜舂声(时间)”的转换,理解唐诗“时空交融”的表达范式。 情感升华:对比尾联与王维“随意春芳歇”的差异,认识晚唐诗“由物及人”的抒情转向。 建议拓展阅读杜牧《樊川文集》,对比士大夫与诗僧笔下的樊川异同。
全诗以“望”为眼,勾勒出樊川秋景的五个层次: 首联以“万木红”与“人家”点染远景,展现绚烂中见烟火气的秋色; 颔联“疏钟”“秋水”将听觉与视觉结合,空灵中透着禅意; 颈联“寒雁”“村灯”转入近景特写,冷暖色调对比强化羁旅孤寂; 尾联直抒胸臆,将物理空间的眺望升华为精神家园的追寻。 子兰善用“摇”“浸”“回”“促”等动词,使静态画面流动生情,体现晚唐诗“精巧工致”的特点。
此诗作于子兰晚年,诗人可能因战乱或仕途失意漂泊在外,途经樊川华严寺时,触景生情。 樊川是唐代文人雅集之地,而华严寺作为佛教圣地,更易引发诗人对人生归宿的思考。 诗中“旧山归未得”透露出羁旅之愁与归隐之愿的矛盾,反映了晚唐士人在动荡时局中的普遍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