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
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
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
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
秦朝暴政无道啊,天下生灵涂炭,修筑长城只为阻挡北方胡人。 万里长城下埋着无数尸骨,杞梁的贞烈妻子悲痛啼哭。 她上无父亲,中无丈夫,下无子女,孤苦伶仃。 一声哭号城墙崩塌天色愁苦,再声哭号杞梁的尸骨显露。 疲惫的魂魄饥饿相随归去,路边的少年莫要非议她的哀伤。
本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面:首先,历史层面揭示秦暴政与唐末社会的相似性;其次,文学层面分析"三无"排比句与双"号"递进的艺术效果;最后,思想层面理解诗人通过弱者的哭声解构强权(城墙象征)的深刻寓意。教学中可对比《孟姜女》民歌,讨论民间文学如何改造历史记忆来表达反抗意识。
全诗采用乐府民歌风格,以三字句与七字句交错,形成强烈节奏感。"啼呜呜"等拟声词增强现场感,"孤复孤"的叠用突出悲剧色彩。后四句通过夸张手法(哭崩城墙)展现悲痛之力,最终以"陌上少年莫相非"的劝诫收尾,暗示社会对苦难者的冷漠。贯休将历史典故与现实关怀结合,创造了极具感染力的民间叙事诗。
贯休作为晚唐著名诗僧,此诗借古讽今,通过秦朝筑长城引发的"杞梁妻"悲剧,影射唐末战乱频仍、徭役繁重导致百姓家破人亡的社会现实。诗中融合了民间传说与历史批判,体现了贯休关注民生疾苦的创作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