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柴门寂静无声,黍米饭香飘散,山野人家的炊烟在春雨初晴时袅袅升起。 庭院中花朵朦胧,溪水清凉,孩童啼哭着想要捉树上的黄莺。 池塘水色幽暗,蒲草茂密,鸳鸯和鸂鶒像家禽一样悠然自得。 前村后垄的桑树和柘树郁郁葱葱,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不侵扰。 养蚕的妇女在清澈的溪边洗蚕茧,牧童吹着笛子,和衣沐浴在水中。 山中老翁挽留我住了一宿又一宿,笑着指向西坡说瓜豆已经成熟。
本诗教学要点: 意象解读:烟火、鸂鶒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艺术手法: - 空间转换:从柴门到溪畔的视角移动 - 视听结合:"水泠泠"(听觉)与"花蒙蒙"(视觉) 情感把握: 表层写田园之乐,深层"寂寂""无相侵"暗含对现实的疏离 文化延伸: 可对比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渭川田家》的异同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六幅山居图景: 1. 炊烟图:以"寂寂""馨"营造静谧温馨氛围 2. 童趣图:"啼索"动态描写凸显天真野趣 3. 水禽图:通过"如家禽"表现人与自然和谐 4. 邻里图:"无相侵"反映淳朴民风 5. 劳作图:洗茧、吹笛展现田园诗意 6. 留客图:"笑指"细节传递山民热情 诗中"蒙蒙""森森"等叠词增强画面感,末句"宿又宿"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此诗作于贯休游历江南山野时。晚唐社会动荡,诗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通过描绘山家恬淡自然的田园生活,表达对宁静和谐的向往,暗含对乱世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