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唠长夜坐,唠唠早起。
杉森森,不见长,人声续续如流水。
摐金挣玉,吐宫咽徵。
头低草木,手合神鬼。
日消三两黄金争得止,而槁木朽枝,一食而已。
伤嗟浮世之人,善事不曾入耳。
长夜漫漫独坐不停念叨,清晨早起依旧絮絮叨叨。 杉树茂密却不见其生长,人声断续如同流水潺潺。 敲击金石发出铮铮声响,吟唱宫商音律婉转低回。 低头仿佛与草木对话,合掌似与神鬼相通。 每日消耗三两黄金也难以停止,而枯木朽枝,一餐便足。 可叹这浮世之人,良言善语从不曾入耳。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白描手法的运用,通过"唠唠"、"森森"等叠词的重复使用,以及"摐金挣玉"等生动比喻,塑造了鲜明的僧人形象;其次是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如"三两黄金"与"槁木朽枝"的对比,突出了诗歌的讽喻意味;最后是语言风格的质朴自然,体现了贯休作为诗僧的语言特点。从思想内涵来看,诗歌既表达了对苦修僧人的敬意,也包含了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反映了佛教思想与世俗社会的冲突。理解这首诗,需要结合唐代佛教文化背景和贯休的个人经历,才能更深入地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位苦修僧人的形象。开头"唠唠"的重复使用,生动表现了僧人日夜诵经不辍的情景。"杉森森"以下四句,通过自然景物与僧人行为的对比,突出了修行者与世俗的疏离感。"摐金挣玉"、"吐宫咽徵"的描写,既是对诵经声的形象比喻,也暗含了佛经音律之美。后四句转入议论,通过"三两黄金"与"槁木朽枝"的强烈对比,讽刺了世人追逐物质而忽视精神修行的可悲。全诗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体现了贯休作为诗僧的独特视角。
贯休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这首诗描写了一位长期持诵佛经的僧人形象。诗中通过僧人的日常行为和内心独白,反映了当时僧侣修行的艰辛与执着,同时也暗含了对世俗之人不听善言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