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终焉处,游人得得过。
dz深黄狖小,地暖白云多。
孔圣嗟大谬,玄宗争奈何。
空馀岘山色,千古共嵯峨。
花落谷莺啼,精灵安在哉。
青山不可问,永日独裴回。
冢穴应藏虎,荒碑只见苔。
伊余亦惆怅,昨日郢城回。
孟浩然最终长眠之地,如今游人得以走过。 深黄的狖猴小巧灵动,温暖的土地上白云缭绕。 孔子也曾感叹世事荒谬,玄宗皇帝又能如何? 唯有岘山的景色依旧,千年巍峨耸立。 花儿凋落,山谷中莺鸟啼鸣,那诗人的精魂何在? 青山默默无言,终日独自徘徊。 坟冢中或许藏着猛虎,荒芜的石碑上长满青苔。 我也满怀惆怅,昨日刚从郢城归来。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时空交错手法,将眼前景(黄狖、白云)、历史人物(孔圣、玄宗)、永恒自然(岘山)三重维度交织;二是对比运用,如"精灵安在"与"青山永在"的生死对照;三是禅意渗透,末句"惆怅"非世俗哀伤,而是对无常的透彻观照。教学中可重点分析"冢穴藏虎"的隐喻——既写实景荒芜,又暗喻孟浩然诗风中的野逸之气长存天地。全诗体现了贯休"诗中有画,画中有禅"的创作特点。
全诗以"游踪怀古"为线索,前四句通过"狖小""云多"等细腻景物描写,反衬出故居的寂寥;"孔圣""玄宗"二句突然转入宏大历史视角,形成强烈反差。后四句以"花落""碑苔"等意象渲染沧桑感,"精灵安在"的叩问将缅怀推向高潮。尾联"郢城回"暗示诗人自身漂泊,与孟浩然的隐逸形成时空对话。贯休以禅僧特有的空寂视角,将个人惆怅与历史沉思熔于一炉,语言凝练而意境苍茫。
贯休为晚唐著名诗僧,此诗作于游历孟浩然故居鹿门山时。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晚年隐居鹿门山。贯休途经此地,见故居荒芜,感怀先贤风骨不再,借景抒发了对世事无常、盛衰兴替的深沉慨叹,同时暗含对晚唐衰败时局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