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头应白,孤高住歙城。
不知安乐否,何以近无生。
烧逼鸿行侧,风干雪朕清。
途中逢此信,珍重未精诚。
荒乱抛深隐,飘零远寓居。
片云无定所,得力是逢渠。
瀑灂群公社,江崩古帝墟。
终期再相见,招手复何如。
第一首: 头发已斑白,独自隐居在歙州城。 不知是否安好,为何近来杳无音讯。 战火逼近鸿雁飞行的路旁,寒风将雪迹吹得清晰。 途中收到你的消息,珍重却未能尽显真诚。
第二首: 因战乱抛弃深居的隐所,漂泊远方寄居他乡。 如浮云般居无定所,唯有遇见你才得慰藉。 瀑布冲刷着百姓的村落,江水冲垮了古帝的废墟。 终有一天再相见,挥手时又将如何?
这组诗需注意三个解读维度: 1. 佛教视角:"无生""逢渠"等用语体现贯休以佛理观照现实苦难的思维方式 2. 历史维度:诗中"烧逼""江崩"等意象需结合唐末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的背景理解 3. 诗艺特色:贯休善用强烈对比(如白发与战火、片云与瀑布),在工整的律诗中营造动荡感 教学建议:可对比杜甫《春望》体会乱世诗作的共性,或比较寒山诗了解诗僧创作的差异。
这两首五律通过白描手法展现双重意境: 1. 空间对比:首篇"孤高住歙城"的静态隐居,与次篇"片云无定所"的动态漂泊形成张力 2. 情感交织:既有"珍重未精诚"的遗憾,又含"得力是逢渠"的慰藉 3. 乱世印记:"烧逼鸿行侧""江崩古帝墟"等句,以自然意象隐喻社会崩塌 艺术上运用佛教"无生"概念与飘云意象,体现贯休"诗僧"的特质,尾联"招手复何如"的开放式结尾,留下深长余韵。
此诗作于唐末战乱时期(约880-890年),贯休为躲避黄巢起义战祸,从浙江流寓至歙州(今安徽歙县)时所作。"澜公"应为当地僧人好友。诗中"荒乱""江崩"等句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景象,贯休通过诗歌既表达对友人的牵挂,也抒发了乱世中飘零无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