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送郑准赴举
送郑准赴举
贯休 〔唐朝〕
两河兵火后,西笑见吾曹。
海静三山出,天空一鹗高。
赁居槐拶屋,行卷雪埋袍。
他日如相觅,栽桃近海涛。
写雪
写山
古诗译文
战乱之后黄河两岸一片荒芜,向西遥望友人终登科场。 大海平静三座仙山浮现,苍穹辽阔鹗鸟展翅高翔。 槐树遮掩着简陋的租屋,雪覆行囊卷册埋没衣袍。 他日若是想寻我踪迹,请到东海涛声处的桃林。
展开
知识点
1. 行卷制度:唐代科举特有的荐举形式,考生考前需向权贵名流投献诗文
2. 鹗鸟意象:源自《汉书》"鹗鸟累百,不如一鹗",成为英才象征
3. 三山传说:自《史记》载东海三神山,渐成道教仙境代表符号
4. 桃栽意象:融合《诗经》"投我以桃"的友情表达与陶渊明归隐母题
5. 贯休身份:诗僧,晚唐诗画双绝,曾绘《十六罗汉图》存世
展开
古诗注解
两河
:黄河南北区域,唐末频遭战乱
西笑
:典出桓谭"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指赴京应试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鹗
:猛禽,喻英才展翅
赁居
:租住简陋房屋,"槐拶屋"形容槐枝压迫屋顶
行卷
:唐代举子呈递名流的诗文卷轴
栽桃
: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归隐意象
展开
讲解
本诗核心展现知识分子的双重追求:表面为送别赴考("西笑""鹗高"),深层蕴含理想归宿("栽桃近海涛")。"雪埋袍"用视觉通感再现寒窗艰辛,尾句桃与海的组合打破传统山林隐逸范式,建构海上桃源的新意象。贯休作为方外之人,既肯定功名价值(颔联壮景),又提示精神归宿(尾联隐逸),双重主题的矛盾统一正是晚唐乱世文人心态的深刻写照。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四联逐层递进:首联以战乱景象反衬科举出仕的庄重,奠定沉郁基调;颔联以"海静三山"的自然意象隐喻功名可期,"一鹗高"暗赞友人才能;颈联白描寒士处境,雪埋衣袍见求学艰辛;尾联化用桃源典故,在期待中流露归隐之志。时空上首联现实回溯,颔联想象未来,颈联聚焦当下,尾联转向超然,形成回环结构。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晚唐乾宁年间(896前后),贯休在战乱频仍的浙东地区为友人郑准赴京应试所作。此时黄巢起义刚平,藩镇割据愈烈,"两河兵火"指此背景。贯休亲历乱世,诗中既寄寓对文人才士的期许,亦隐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展开
作者信息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9。
古诗数量:
572
名句数量:
2120
作者其他古诗
1
献钱尚父
1万阅读
2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1万阅读
3
酷吏词
1万阅读
4
少监三首
1万阅读
5
春过鄱阳湖
1万阅读
6
上留田
1万阅读
7
善哉行
1万阅读
8
富贵曲二首
1万阅读
9
杞梁妻
1万阅读
10
观立翰林真二首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