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兵荒日,分飞直至今。
知担诸子出,却入四明深。
衣必编仙草,僧应共栗林。
秋风溪上路,应得一相寻。
三千功未了,大道本无程。
好共禅师好,常将药犬行。
石门红藓剥,柘坞白云生。
莫认无名是,无名已是名。
自从淮海战乱纷飞的日子,我们分别至今。 知道你带着弟子们离开,却深入四明山中隐居。 衣衫定是编织仙草制成,与僧人共居栗树之林。 秋风吹过溪边的小路,或许能与你偶然相逢。 三千修行功德未圆满,大道原本无固定路径。 愿与禅师共修善缘,常携药犬同行山径。 石门上红藓斑驳剥落,柘坞间白云悠然升腾。 莫说无名便是虚无,无名本身已是声名。
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面:一是历史背景的映射,通过"兵荒"揭示唐末社会动荡;二是修道生活的诗意呈现,如"编仙草""共栗林"的细节描写;三是哲学思考的递进,从离散叙事上升到"大道无程"的形上境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贯休其他方外诗(如《献钱尚父》),体会其"外冷内热"的艺术风格。
全诗双章结构分明:前章写战乱离散与道友隐居景象,"衣编仙草""僧共栗林"勾勒出清修画面;后章升华修道哲理,"大道无程""无名是名"体现禅道玄思。艺术上善用意象对照(红藓/白云)、虚实相生(药犬/无名),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展现晚唐方外诗"清寒中见真趣"的特质。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贯休为躲避战乱云游江南期间。诗中"闾丘道士"是作者道友,二人因战乱分离。贯休通过此诗表达对道友隐修生活的向往,同时渗透乱世中求道者的精神坚守,融合了禅道思想与隐逸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