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老人专一一,黄梅真叟却无无。
独坐松根石头上,四溟无限月轮孤。
非色非空非不空,空中真色不玲珑。
可怜卢大担柴者,拾得骊珠橐籥中。
优钵罗花万劫春,频犁田地绝纤尘。
道吾道者相招好,不是香林采叶人。
崆峒老人专注于一,黄梅真叟却空无一物。 独坐在松根石头上,四海无边唯有孤月轮。 既非色相也非虚空亦非不空,空中的真色并不显玲珑。 可怜那担柴的卢大,竟在风箱中拾得骊龙之珠。 优钵罗花历经万劫仍如春,频频犁地不留纤毫尘埃。 悟道之人相互召唤,不是那香林中采叶的俗人。
此诗以禅宗思想为核心,首联用“专一一”与“却无无”形成张力,揭示修行层次;颔联“四溟孤;颔联“四溟孤月”营造寂寥悟道之境;颈联以否定式表达超越二元对立;尾联“拾得骊珠”暗喻顿悟。全诗通过意象叠加和哲学思辨,引导读者体味“真色不玲珑”的禅机——真理往往藏于平凡深处。
全诗以禅意贯穿,前两联通过“崆峒老人”与“黄梅真叟”的对比,展现修行境界的差异;后两联以“骊珠”“优钵罗花”为喻,强调佛法真谛的珍贵与修心的纯粹。语言简练,意象空灵,将深奥的佛理化为诗意画面,结尾点明“道者”与“采叶人”之别,凸显禅宗直指本心的宗旨。
此诗为唐代诗僧贯休所作,融合禅理与诗境。贯休晚年隐居蜀地,深研佛法,诗中通过对比“专一”与“无无”、世俗与悟道,表达对禅宗“空有不二”思想的体悟,反映其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