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登山兴自奇,锦沙墩上最多时。
虽云发白孤峰好,其奈名清圣主知。
草媚莲塘资逸步,云生松壑有新诗。
翛然别是神仙趣,岂羡东山妓乐随。
临水登山的兴致自然奇妙,锦沙墩上停留的时光最多。 虽说白发苍苍独爱孤峰之美,无奈名声清高已被圣主知晓。 青草妩媚莲塘边漫步,云霭升腾松壑间新诗成篇。 逍遥自在别有一番神仙趣味,何须羡慕东山携妓的享乐。
此诗需重点关注三重矛盾中的统一: - 年老与兴浓:白发与登山兴致形成张力,体现生命热情; - 隐逸与名声:“圣主知”却未出仕,暗示坚守本心; - 自然与人文:莲塘松壑的天然美与新诗创作的艺术美交融。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锦沙墩”与“东山”的象征差异,体会贯休“诗中有画”(如“云生松壑”的构图)和“画中有禅”(尾联的哲理)的艺术特色。
全诗以“兴自奇”统领,通过四组意象展现隐逸之趣: 1. 空间对比:“临水登山”与“锦沙墩”动静结合,突出自然之乐; 2. 年龄反衬:“发白”却爱孤峰,显孤高傲骨; 3. 景物烘托:草媚莲塘、云生松壑,营造空灵意境; 4. 典故活用:以谢安典故反向立意,强化淡泊情怀。 尾联“神仙趣”呼应首联“兴自奇”,形成回环结构,体现禅僧诗人特有的清旷风格。
此诗作于晚唐,贯休晚年游历江南期间。诗人虽以“发白”自嘲年老,却仍保持山水之乐与诗情,反映其历经战乱后追求精神超脱的心态。诗中“名清圣主知”可能暗指其拒绝依附权贵的经历(如拒为吴越王钱镠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