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香霞影绕楼台,卷箔凭阑耳目开。
况从旌旗近鸾凤,可怜谈笑出尘埃。
火云不入长松径,露茗何须白玉杯。
谁道迎仙仙不至,今朝还有谢公来。
山涧的芬芳与霞光云影环绕着楼台,卷起帘箔凭栏远眺,耳目为之一开。 更何况跟随旌旗仪仗接近鸾凤般的贵人,可叹谈笑间已超脱尘世之外。 炽热的云气进不了长松掩映的小径,清露烹茶何必用那白玉杯盏。 谁说迎仙阁迎不来神仙?今日便有谢公这样的高士到来。
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 1)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布局:首联总写仙阁环境,中二联分写世俗与超脱的辩证,尾联总结点睛。 2)艺术手法上,运用"香霞""鸾凤"等道教意象与"松径""露茗"佛教意象的叠加,体现作者僧道融合的思想背景。 3)思想内涵方面,表面写迎仙不遇的遗憾,实则通过"谢公来"的转折,表达"即俗即真"的禅理——真正的超脱不在远离尘世,而在红尘中保持精神的高洁。
全诗以"仙"为眼,构筑三重意境:首联以"香霞"造缥缈仙境,颔联"旌旗鸾凤"显世俗尊荣与超脱之趣的矛盾统一,颈联"松径""露茗"用对比手法突出方外之乐。尾联巧妙用典,将谢安比仙,既恭维友人又暗含禅机——真正的"仙"不在虚妄追寻,而在当下高士的胸襟气度。贯休作为诗僧,其作品常兼得佛家空灵与文人雅致,本诗正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体现。
本诗为晚唐五代诗僧贯休陪同地方官员冯使君游览山水时所作组诗之一。唐代佛教与士大夫交往密切,贯休以诗名世,常与官员唱和。诗中"迎仙阁"或为当地景观,贯休借游历之事,既赞冯使君风雅,又抒发出世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