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木萧条一凭阑,玉霜飞后浪花寒。
钓鱼船上风烟暝,古木林中砧杵干。
至竟道心方始是,空耽山色亦无端。
谁如太守分忧外,时把西经尽日看。
倚靠着溪边萧瑟的树木远眺,霜降后浪花透着寒意。 钓鱼船笼罩在暮色风烟中,古木林里捣衣石杵已干。 终究悟道之心才是根本,空赏山色终究徒劳无益。 谁能像太守这般忧国忧民,闲暇时仍整日研读佛经。
本诗典型体现贯休"诗禅合一"的创作特点。首联"玉霜飞后浪花寒"以通感手法将视觉的"玉霜"与触觉的"寒"交融,强化秋意。颈联"至竟道心方始是"采用"剥笋式"议论,由外物及内心,揭示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尾联"分忧外"三字暗含双关,既指宋使君政务之外的修行,也暗示诗人对时局的隐忧。全诗语言简净而意蕴深厚,在山水描写中寄托佛理禅趣,展现晚唐诗僧独特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闲眺"为线索,前四句勾勒出萧瑟清冷的秋日水阁图景:霜寒浪花、暮色渔舟、枯林寂杵,营造出超然物外的禅境。后四句转入议论,通过"道心"与"山色"的对比,强调修心重于观景的佛理。尾联以宋使君"分忧""看经"作结,既表达对友人的称许,又暗含乱世中精神寄托的深意。贯休以诗僧特有的笔触,将景物、禅理、时政巧妙融合,体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禅"的艺术特色。
此诗作于贯休晚年隐居浙东时期。当时唐王朝已趋衰败,诗人借寄赠地方官员宋使君之机,通过溪寺闲眺所见秋景,抒发对禅理佛法的感悟,同时暗含对时局的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