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成天下借图看,始笑平生眼力悭。
地占百湾多是水,楼无一面不当山。
荷深似入苕溪路,石怪疑行雁荡间。
只恐中原方鼎沸,天心未遣主人闲。
这座宅院建成后天下人都借图纸来观赏,才笑自己平生眼界狭窄。 宅地占据百湾多是水域,楼阁没有一面不面对青山。 荷花深处仿佛走入苕溪水路,怪石嶙峋疑似穿行雁荡山间。 只恐中原正值战乱纷扰,上天之意还未让主人得享清闲。
本诗讲解要点: 1. 结构分析:采用"总-分-转"结构,前六句铺陈,后两句升华,转折处见匠心。 2. 艺术特色:比喻新颖(苕溪、雁荡),数字运用巧妙(百湾、一面),空间描写层次分明。 3. 情感把握:表面赞园林之美,实写忧时之痛,需注意"笑""恐"等情感关键词。 4. 历史价值:反映唐末士大夫阶层奢靡生活与社会矛盾的尖锐对立,具有诗史意义。
全诗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1. 前六句极写宅院之精妙:首联以"天下借图看"侧面烘托其非凡,颔联"百湾水""一面山"对仗工整展现山水相融之景,颈联用苕溪、雁荡两大名胜作比,将人工园林提升至自然奇观高度。 2. 尾联笔锋陡转,"恐"字引出深沉忧虑,形成奢华宅院与动荡时局的强烈反差。 3. "天心未遣"暗含讽喻,既说主人不得闲适,更暗指其不顾民生疾苦的作为违背天意。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贯休游历至某权贵新建宅邸时所作。诗中既赞叹宅院巧夺天工的山水布局,又暗讽权贵在民不聊生之际大兴土木。尾联"中原鼎沸"直指当时藩镇割据、战火频发的社会现实,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