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圣主幸新丰,清跸鸣銮出禁中。
细草终朝随步辇,垂杨几处绕行宫。
千官扈从骊山北,万国来朝渭水东。
此日小臣徒献赋,汉家谁复重扬雄。
传闻圣明的皇帝驾临新丰,清道的仪仗和銮铃声从宫中传出。 细嫩的小草终日跟随着步辇,垂柳多处环绕着行宫。 千名官员随从在骊山北侧,万国使节前来朝拜于渭水东岸。 今日我这小臣只能献上一篇赋,汉家朝廷谁还会看重像扬雄这样的才子呢?
这首诗通过三个层次展现盛唐气象与文人困境:前六句极写皇家巡幸的恢弘场面,选用"清跸鸣銮""千官扈从"等典型意象,辅以细草垂杨的柔美点缀,刚柔相济地塑造出帝国鼎盛图景。尾联笔锋一转,用"徒""谁复"等词凸显个人在宏大叙事中的渺小,扬雄典故的运用既符合宫廷诗用典传统,又巧妙寄托了文人抱负难展的普遍困境。全诗在颂圣与抒怀之间保持微妙平衡,体现了盛唐宫廷诗"雅正中有寄托"的特点。
全诗采用"远-近-远"的视角展开:首联以传闻起笔渲染帝王出巡的庄严;颔联通过细草垂杨的细节描写,展现行宫环境的精致;颈联以宏阔笔触描绘百官扈从、万国来朝的盛世图景;尾联陡然转折,以扬雄自况抒发文人失意之叹。诗中"千官""万国"的对仗彰显大唐气象,而结句的典故运用,则暗含对帝王重享乐轻人才的委婉讽喻。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时值盛世,玄宗常携百官至骊山温泉宫(后扩建为华清宫)巡幸。卢象作为宫廷文人随行,目睹皇家仪仗之盛与万国来朝之景,既颂扬盛世气象,又暗含自身位卑才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