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薛明府谒聪上人知识点

原文:《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 作者:王昌龄 | 类型:知识点 | 阅读:0

1. 作者王昌龄: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尤以七绝闻名,被誉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其诗作内容涉及边塞、闺怨、送别等,风格凝练俊爽。

2. 唐代官称“明府”:唐代对县令的一种尊称。

3. 佛教用语“上人”:对持戒严格、精于佛学的僧人的敬称。

4. 典故“柏梁”:指汉武帝所建的柏梁台,后世常借指宫廷或君臣唱和之事。

5. 意象“虎眠”:唐诗中常见的意象,用以表现僧人修行环境的幽僻与高僧德行之感化万物,并非实指危险,而是象征禅定之境。

6. 思想“出处观”:“出”指出仕做官,“处”指隐居不仕,这是中国古代士人面临的一对基本人生矛盾。此诗体现了唐人调和“出处”的豁达心态。

7. 诗歌体裁:五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五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颔联“石室”对“绳床”,“无人到”对“见虎眠”;颈联“阴崖”对“枯涧”,“常抱雪”对“为生泉”),押平声韵。

与遇薛明府谒聪上人 相关类型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古诗译文古诗译文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知识点知识点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古诗注解古诗注解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讲解讲解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古诗赏析古诗赏析 遇薛明府谒聪上人创作背景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