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可以看作一次寻访高僧的纪实,也是一次精神之旅的写照。
诗歌开头,诗人偶遇故友,同行访禅,奠定了事件基础和愉悦基调。随后,诗歌的重点转向对高僧居住环境的描绘。“石室无人到”写出了修行地的与世隔绝,“绳床见虎眠”则是全诗最富冲击力的画面。猛虎本是凶兽,在此却安然眠于僧人的坐具旁,这强烈地暗示了聪上人佛法高深,已达到物我两忘、众生平等的境界,连猛兽都被其祥和之气所感化。这并非写实,而是艺术上的夸张,旨在塑造高僧的形象。
“阴崖常抱雪,枯涧为生泉”一联,继续通过环境描写来寓含禅理。阴冷的山崖积雪不化,象征着修行的清苦与坚韧;而枯涸的山涧竟然生出泉水,则象征着佛法能滋养心田,在绝境中创造生机。这泉水既是自然之泉,也是智慧之泉、生命之泉。
最后,诗人发出感叹。他意识到自己(在朝为官)与聪上人(出家修行)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但在此刻的法会之上,通过对佛法的聆听与感悟,他们获得了相同的精神愉悦。这体现了诗人对超越世俗分别心的向往,以及在繁忙官场之外寻求心灵净土的努力。整首诗通过一次具体的访问,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对禅境的向往,以及一种融通“入世”与“出世”的旷达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