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风雪中作》,首先看诗歌的题目“风雪中作”,直接点明了创作的背景——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中写成,这为诗歌奠定了“寒”的自然基调,但诗中却藏着“暖”的心境,这是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先读前六句,“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开篇就写年末的大风大雪,天气极寒,但接下来“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一转,写自己住在温暖的帐子、火炉边,还有“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盖着两床被子,铺着毛毡,生活很舒适,甚至“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连粥好了都不愿起,睡得安稳。这部分用寒冷的环境反衬自己闲居的温暖与自在,让我们感受到白居易晚年生活的闲适。
再看中间四句,“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告诉我们,他不仅身体舒适,心里也没烦心事,“闲居来六年”说明这种生活已经过了六年。接着“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诗人的思绪突然从自己的生活转到他人——远方漂泊的游子要“蹋冻侵夜行”,踩着冰冻在黑夜里赶路;上朝的官员要“凌寒未明起”,天没亮就冒着严寒起床。这里用对比,把别人的艰辛和自己的闲适放在一起,不是炫耀,而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思考。
最后八句是诗歌的哲理部分,“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用君父和臣子的比喻,说心是身体的主人,身体受心支配,“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那怎么让身体安稳呢?诗人说“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因为我的心知足了,所以身体也能安定。最后“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是内心对身体的承诺,要珍惜这份安稳,不辜负自己。
整首诗从写景到写生活,再到写思绪、谈哲理,层层递进。白居易用通俗的语言,把自己晚年的闲居生活、对他人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在一起,告诉我们“知足常乐”的道理。大家在生活中也可以想想,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都来自“心不知足”呢?读懂这首诗,或许能让我们多一份对生活的坦然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