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宿后自华阳行次昭应寄王直方
宿后自华阳行次昭应寄王直方
沈亚之 〔唐朝〕
重归能几日,物意早如春。
暖色先骊岫,寒声别雁群。
川光如戏剑,帆态似翔云。
为报东园蝶,南枝日已曛。
写云
古诗译文
重新归来能有几日时光,万物的情态早已像春天般鲜活。温暖的色彩先出现在骊山,寒冷的雁鸣声中,雁群已然离别。江河波光粼粼,如同舞动的利剑;船帆的姿态轻盈,好似翱翔的云朵。请告诉东园里的蝴蝶,南枝上的日光已渐渐西斜,天色将晚。
展开
知识点
1. 唐代行旅诗特点:唐代社会开放,交通与诗歌文化繁荣,行旅诗成为重要题材,多以诗人行程中的所见所闻为内容,兼具写景、抒情与人际交流(如寄赠友人)的功能,此诗便是典型的唐代行旅寄赠诗,体现了当时文人“以诗代书”的交流习惯。 2. 对偶手法的运用:诗中颔联“暖色先骊岫,寒声别雁群”、颈联“川光如戏剑,帆态似翔云”均为严格的对偶句,“暖色”对“寒声”(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色彩对声音)、“骊岫”对“雁群”(地名对物象),“川光”对“帆态”(自然景象对人文景象)、“戏剑”对“翔云”(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与结构美,是格律诗(此诗为五言律诗)的重要特征。 3. 意象的文化内涵:诗中“雁群”“南枝”“曛”等意象具有特定文化含义。“雁群”常与“离别”“思乡”相关,因雁南飞的习性与行旅人的漂泊感共鸣;“南枝”因光照充足,在古典诗词中常象征温暖、生机,也可暗指方位与时光;“曛”(黄昏余光)则多与“时光流逝”“思乡怀人”相关,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表达,体现了古典诗词“以象传情”的特点。 4. 沈亚之诗歌风格:沈亚之是唐代中期诗人,其诗歌多以清丽见长,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细节,运用巧妙的比喻与对比手法,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不尚华丽辞藻,却能以简洁的语言营造生动的意境,此诗的写景与抒情方式正符合其诗歌的典型风格。 5. 唐代地名文化:诗中“华阳”“昭应”“骊岫”均为唐代真实地名,昭应县因靠近骊山温泉,在唐代是皇室与文人常涉足的地方,了解这些地名的地理位置与文化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人的行程路线与诗歌中的地域特色,体现了唐代诗歌与地理文化的紧密关联。
展开
古诗注解
宿后
:住宿之后,指在某地停留住宿过后。
华阳
:古地名,具体所指需结合诗人行迹推断,此处为诗人行程中的一处地点。
行次
:途中停留、住宿,指旅行途中在某地暂住。
昭应
: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一带,唐代因靠近骊山温泉而闻名。
王直方
:诗人的友人,具体生平不详,此诗为诗人寄赠于他。
物意
:万物的情态、意趣,指自然界事物呈现出的状态。
骊岫
: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山势秀丽,唐代多有帝王行宫(如华清宫)建于此处,“岫”指山峦、山穴。
寒声
:此处指雁鸣声,因雁南飞多在秋冬,鸣声常带有萧瑟寒意。
川光
:江河水面的波光,“川”指江河、河流。
戏剑
: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如同利剑舞动时反射的光芒,生动描绘水面的动态。
帆态
:船帆的姿态、样子。
翔云
:飞翔的云朵,此处以云朵翱翔的轻盈姿态比喻船帆飘动的样子。
东园
:泛指园囿,可能是友人王直方居所附近的园林,或诗人记忆中熟悉的园林。
南枝
:向南的树枝,因向南的树枝光照更充足,常被赋予温暖、生机的意象,此处也暗指时光方位。
曛
:日落时的余光,形容天色渐晚,黄昏时分。
展开
讲解
我们先来明确这首诗的基本信息:题目“宿后自华阳行次昭应寄王直方”直接告诉我们,这是诗人沈亚之在旅行途中,从华阳住宿后前往昭应停留时,写给友人王直方的诗,所以“寄赠友人”是这首诗的核心目的之一。接下来,我们可以按照“景—情—法”的思路来理解这首诗。首先看“景”,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呢?首联说“物意早如春”,点明是春日景象;颔联写“骊岫”的“暖色”和“雁群”的“寒声”,一暖一寒,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颈联更妙,把“川光”比作“戏剑”,“帆态”比作“翔云”,让江河和船帆都有了动态美;尾联则提到“东园蝶”和“南枝日曛”,点出黄昏时分的景象。这些景物不是随便写的,而是随着诗人的行旅过程展开,从整体春日氛围到具体山水、船帆,再到黄昏小景,层次很清晰。然后看“情”,诗人的情感藏在景物里:首联“重归能几日”,有对时光短暂的感慨;颔联“寒声别雁群”,借雁群离别暗抒自己与友人分离的淡淡感伤;尾联“南枝日已曛”,既写天色已晚,也隐含行旅的疲惫和对友人的思念——想让蝴蝶“报”信,其实是自己想告诉友人近况。最后看“法”,也就是诗歌的手法:首先是对偶,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这是五言律诗的要求,能让诗歌读起来有韵律感;其次是比喻,“川光如戏剑”“帆态似翔云”这两个比喻特别生动,把普通的景物写得有灵气;还有情景交融,所有的景都是为了抒情,没有单纯写景,也没有直白抒情,而是让情感跟着景物自然流露。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诗中的知识点,比如“骊岫”指骊山,是唐代的重要地点,“雁群”“曛”这些意象有固定的文化含义,了解这些能帮我们更深入理解诗歌。总的来说,这首诗看似是写行旅中的景,其实是借景向友人传递心绪,既展现了春日行旅的美好,也藏着对友人的牵挂,是一首“景美、情真、手法巧”的好诗。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行旅寄友”为核心,兼具写景之妙与抒情之真,体现出沈亚之诗歌清丽灵动的风格。首联“重归能几日,物意早如春”以反问起笔,既暗含对时光短暂的感慨,又点明万物已焕发生机的春日背景,为全诗奠定明快又略带怅惘的基调。颔联“暖色先骊岫,寒声别雁群”采用对偶手法,“暖色”与“寒声”对比鲜明,骊山的暖意与雁群离别的寒意交织,既描绘出地域与时节的特点,又暗合诗人行旅中的复杂心绪——既有对春日美景的欣赏,也有对离别(雁群之离、与友人之隔)的淡淡感伤。颈联“川光如戏剑,帆态似翔云”是全诗写景的佳句,诗人以奇特的比喻将静态的景物写活:江河波光比作“戏剑”,凸显光芒闪动的动态与锐利感;船帆姿态喻为“翔云”,尽显轻盈飘逸之态,视觉形象鲜明,展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精巧的炼字功底。尾联“为报东园蝶,南枝日已曛”则转向寄友的主旨,以“报蝶”的巧妙视角,将对友人的告知转化为对自然景物的叮嘱,既暗示天色已晚,隐含自身行旅的疲惫与对友人的思念,又保持了全诗清丽自然的风格,余味悠长。整体而言,全诗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比喻生动,在短小的篇幅中兼具写景、抒情与寄友的功能,是唐代行旅诗中的佳作。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沈亚之所作,具体创作年份已不可考,从诗题“宿后自华阳行次昭应寄王直方”可知,诗作于诗人旅行途中。诗人先在“华阳”住宿,之后前往“昭应”,在昭应停留期间,写下此诗寄赠友人王直方。唐代交通不便,友人之间常通过诗作传递行踪与情谊,此诗便是诗人在行程中,借沿途所见之景,抒发自身感受,并向友人告知近况的作品。当时昭应因靠近骊山,是长安周边的重要地点,诗人途经此处,触景生情,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思绪融合,形成了这首寄赠之作。
展开
作者信息
沈亚之(781—832),字下贤,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工诗善文,唐代文学家。沈亚之初至长安,曾投韩愈门下,与李贺结交,与杜牧、张祜、徐凝等友善。举不第,贺为歌以送归。元和十年(公元八一五年)第进士。泾原李汇辟掌书记,后入朝为秘书省正字。大和初,柏耆为德州行营诸军计会使,召授判官。耆贬官,亚之亦贬南康尉。后于郢州掾任内去世。沈亚之兼长诗、文、传奇,曾游韩愈门下,以文才为时人所重,李贺赠诗称为“吴兴才人”
古诗数量:
28
名句数量:
104
作者其他古诗
1
梦游秦宫
1万阅读
2
别庞子肃
1万阅读
3
梦挽秦弄玉
1万阅读
4
梦别秦穆公
1万阅读
5
湘中怨
1万阅读
6
春词酬元微之
1万阅读
7
汴州船行赋岸傍所见
1万阅读
8
送庞子肃
1万阅读
9
答殷尧藩赠罢泾源记室
1万阅读
10
题侯仙亭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